那些年,我们看到少年英雄,是否会去学习他们的动作和说话呢,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民族出现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和父辈一起扛起了沉重的担子,他们的故事经过传承,洗礼,成为了经典的电影,小说,被人们传颂铭记。这里有两则小英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记忆中的小英雄。
海娃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他是电影《鸡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电影《沙漠追匪记》的主角原型之一,在他参加的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中,他单人捕捉俘虏100多名。2014年,这位传奇英雄因病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他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
秦玉根3岁时成了孤儿,叔叔将他卖给地主,4岁就给东家放羊,饱受饥寒折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随贺龙元帅挺进敌后,小玉根的家乡成了最早的根据地,小玉根带领儿童团,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当向导。特别是有一次小玉根在送鸡毛信时,机智勇敢,毫不畏惧,最后把鬼子带进了我军伏击圈,自己又机智脱身。他的这段传奇经历在根据地被编成故事广为传颂,成为我党我军最早的根据地妇孺皆知的小英雄。后来,这段故事被拍成电影《鸡毛信》。14岁那年,小玉根参加了地方武装,他拿着土枪、土炮、土地雷,参加反扫荡作战,并多次深入敌后,化装侦察,护送党政军领导通过敌人封锁线,掩护群众反扫荡大转移,1947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侦察员。
他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新疆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7次战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英雄勋章,是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2014年4月,76岁的秦玉根在广东中山市因病去世,他在遗言中表示要将遗体留做医学科学研究。
小兵张嘎
抗日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勇猛反抗,坚强不屈。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有一次,日军包围了藏有重要物资的村子,张嘎架空马车出去,以此来吸引敌人注意,让敌人误以为这是满载物资的马车。小日本果然上当,放弃了包围村子,全队追着张嘎的马车跑。小兵张嘎的故事反应了当时军民一心,共同抵挡敌军的精神。
我们生活在21世纪,和平年代,不应该忘记当年英雄的精神,发奋图强,为报销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