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屏(1892年—1938年6月13日),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抚州金溪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
周建屏的父亲周义忠清末时在云南省宣威县做一小官,周建屏就出生在宣威县倘塘村,少年时期的周宗尧,攻读《四书》、《五经》。
1908年,云南成立陆军第十九军。翌年,他怀着报国为民的心情,更名周建屏,参加了新军。
1911年至1923年,他随军转战滇、川、粤,参加过著名的云南“重九”起义、倒袁护国起义、反对张勋复辟等重大军事活动,先后任过连长、营长、上尉参谋等职。
1926年,周建屏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春,经朱德介绍,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入军官教育团,协助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8月1日,南昌武装起义,他随教育团奉命作为预备队,负责监视和歼灭驻地附近的敌人,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同年10月,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而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他“出家”躲避在广东汕头“碧莲寺”寺庙中当了两个多月的“和尚”。
1927年冬,他从汕头潜回南昌,辗转到达上海找到党中央。之后,在上海、青岛等地工作。
1929年,被派往闽浙赣苏区担任军事指挥,与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合作,打下景德镇等多处要地,屡次击败国民党军。1930年7月,成立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
1932年9月,红十军二进闽北,12月在闽浙赣省扩红3000人,将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周建屏继续担任军长。
1933年10月,红军整编后,担任红十九师师长,后又调任红军独立二十四师师长,长征开始后率部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5年,他在一次突围中负重伤。3月上旬,周建屏和李天柱率领剩下的二三十人在粤赣边境坚持游击战争。3月下旬,成立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一地区的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罗屏汉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周建屏任副主席。由于条件艰苦、体弱多病,周建屏终于病倒了,而且越来越严重。5月下旬,被送往上海医治。次年病愈后赴延安,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陕北武装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1937年11月,他率部开创了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任分区司令员,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斗争。
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平山小觉镇。
1939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5年10月,又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建屏县(建屏县于1958年与平山县合并),建屏县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