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但是大家对于中元节了解的详细吗?知道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吗?下面由心纪奠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中元节的习俗以及中元节的寓意。
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其和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成如今的中元节,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吗?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叫做鬼节,是我们一年中忌讳最多的节日。当然禁忌多,中元节的习俗也就多?那么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1.放河灯
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南京尤为重视,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灯万枝,十五日夜半竣事。”河灯也叫“荷花灯”、“水灯”,一般是纸糊的或折纸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蜡烛或油灯,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2.做茄饼
据一些年长的人说,在中元节,江南一带还有个旧俗是做茄饼,有的大户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是要用来“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后,为了不浪费,一般大人孩子们便会把它们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类似半个月亮,表皮蓬松而脆,内馅鲜香可口,也算是道诱人的美食了。
3.祈丰收
中元节临近秋收的季节,除了施祭孤魂,同时也承担祈望丰收的任务。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户户会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燃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5.祭祀祖先
除了以上习俗之外,当然中元节的重头戏,是祭祖,相信有很多人会通过焚香、烧纸钱、点蜡等活动祭祀祖先。若是自己比较的忙,没有时间没自己的先祖和逝去的亲人烧纸的人,可以在网上祭祀平台上面建立一个纪念馆,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祭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即方便,还可以随时随地祭奠。网上祭祀是最新流传起来的祭祀文化,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祭祀逝去的亲人以及先祖。可以关注文章下方的心纪奠公众号,关注之后点击建立纪念馆,然后再将所需要祭拜的对象的平生事迹上传上去就可以了。当每到这种特殊日子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手机,然后选择祭拜物品即可。
中元节祭祀的寓意
中元节马上就要来临了,在祭祀节日中,中元节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那么中元节祭祀的寓意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祭祀?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其意义是通过对先人的追思,提醒自己不忘根本,而非“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些是道教在宣扬自己教义时牵强附会的内容,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元节本质上只是生人对逝去的先人的追思怀念,不忘根本。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农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了,佛教盂兰盆节的由来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心纪奠答:
盂兰盆为天竺语,意为“解救倒悬”,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仪式,传说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传说佛祖十大弟子目连,亦称目犍连,他通过天眼通看到生前作恶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饱受折磨。于是目连以大神通将食物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嘴边就化为了火炭。他用尽自己的本领也没法解救母亲,于是目连请佛祖解救他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他的母亲罪恶深重,仅靠目连一个人的法力无法相救,必须借助十方僧众之力,将百味五果置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
目连依照佛祖指示,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之日施行此法,果然将母亲救出饿鬼道。此后,七月十五日就成了佛教的盂兰盆节。信徒只要在这一天诚信供佛,就能为父母增福增寿,而且能使前世父母脱离苦海。
盂兰盆这也符合儒教所提倡的孝道,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喜欢。在中国盂兰盆节始于南北朝时期,笃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亲自操办这个节日,鼓励民间百姓孝顺父母,此后就成为佛教固定的节日。
后来在流传中活动、仪式愈加丰富,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比如先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前供奉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放着各样供品,施孤台上立着灵牌和招魂幡。仪式开始后,法师敲响引钟,座下众僧诵念真言、经文,施食时,将供品洒向四方,反复三次,就叫“放焰口”。
到了宋代,盂兰盆会逐渐由以盆供佛、供僧变成了以盆施鬼、超度亡灵的法事,由孝亲变成了祭鬼。而在道教中,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元地官赦罪天尊诞辰,地官会在这一天降临凡间,判定善恶,为人赦罪。道教信众都会在这一天祭拜地官大帝,以求赦罪,并普施孤魂野鬼。因此,盂兰盆节又与道教中元节融合,变成了俗称的“鬼节”。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下方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