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从广东揭西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一生都在和病毒打交道,他曾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终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正要好好的研究。”
与魔鬼战斗的人
他是国内最早研究肿瘤病毒的科学家,成功发现了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大幅提高了鼻咽癌早期诊断率,挽救众多病人生命;他也是我国艾滋病研究开拓者,分离到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病毒,培养出中国第一批艾滋病研究学者,耄耋之年仍为艾滋病防治奔波。
几进几出ICU,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做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要用生命里剩余的宝贵时间,尽量多地完成一些工作”。
病床前,曾毅说的最多的还是学术研究,是中国疾病预防。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每次去医院看他,他总在看书。和我们聊天,谈的也全是工作。”老同事、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知道,这位曾经的老所长,对病毒所还有很多期许。
他还惦记着“一块牌子”。早年间,曾毅曾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2002年,国家层面决定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基础上组建中国疾控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不复存在。
这次“摘牌”让他懊悔不已。“疾病预防离不开科研,牌子拿下去了,整个队伍都受影响。”每次探望,曾毅总要和武桂珍提起这件事,语气急切,“这是他一生的痛。”
而攻关多年尚未成功的艾滋病疫苗、鼻咽癌疫苗,也成了他最难割舍的部分。
建立鼻咽癌早期诊断方法
曾毅院士生于1929年3月,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医学人才稀缺,教育部号召刚毕业的医学生从事医学基础教育,而不是临床工作。于是,曾毅选择了病毒学,成为同班同学里唯一一个选择微生物领域的学生。
1953年,曾毅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1974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去英国格斯拉斯哥大学研究肿瘤病毒。
回国后,曾毅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
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81年任病毒所副所长,1983年12月作所长,1984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92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
曾毅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中国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
曾毅后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工作期间,就遇到了一位受益于鼻咽癌早期筛查方法的患者。这位患者来自西安,从报纸上看到有关鼻咽癌和曾毅发明的早期筛查方法的相关报道后,怀疑自己是鼻咽癌,随后到北京进行筛查,确诊是鼻咽癌患者,并在早期进行了治疗。
在曾毅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时,这位患者也已经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专程向曾毅致谢。
分离出我国首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
1983年3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等宣布成功分离到"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LAV,即HIV)。自此,曾毅就开始关注HIV的一些相关研究进展,并开始跟进研究。
曾毅预感到,艾滋病会是一个重型传染病,其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中国的有关研究和预防必须尽快跟上。一方面,他密切关注国外的研究动向,做积极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另一方面他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警惕艾滋病的传入。
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已经在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从入院到抢救无效死亡只用了40个小时,这样的状况让医生们倍感疑惑,患者死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王爱霞教授通过患者留下的随身证件,让外宾医疗科洪韵琳医师先联系到洛杉矶的电话局,再通过电话黄页找到患者曾经的主治医生时才知道,阿斯克莫西那得的是艾滋病。
同时,曾毅也揭开了一个更为血淋淋的现实:输血是艾滋病传染的一个重要渠道。
1986年,一名美国患者在云南因艾滋病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
由于艾滋病病毒十分危险,这项工作本应该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进行,但由于当时并无此级别的实验室,曾毅就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在普通的接种柜中,戴上医用手套分离病毒。最终功夫不负有人心,曾毅在1987年成功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 AC株),并通过对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例如简单易行的酶免疫法和最终确诊的快速蛋白印迹法,从而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随后,团队研发出的快速诊断试剂盒也获得了原卫生部的批准,制备试剂供应全国,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艾滋病诊断试剂。
曾毅说,从EB病毒到艾滋病毒,我一直都在跟危险性颇高的病毒打交道,哪个危险我就做(研究)哪个。任何病毒工作我都不怕,这是我的职业。我能做的就是防护好,不被感染。
“我坚持着刚进入病毒领域时的初衷,坚持从事病毒与癌症的研究。很多癌症的发生与病毒有关,好多病毒我也都在做,看看究竟哪些与癌症有关,比如乳腺癌就与多种病毒有关,到底哪个起主要作用。”曾毅说。
2012年,在国际病毒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该奖旨在表彰为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美国国外的科学家,曾毅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2020年7月13日7时02分曾毅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值得被我们永远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