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元佑六年,岁次辛未,九月丙戊朔,从表侄具位苏轼,谨以清酌肴果之奠,昭告于故太师衮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灵。呜呼!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契阔艰难,见公汝阴。多士方哗,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公虽去亡,言如皎日。元佑之初,起自南迁。叔季在朝,如见公颜。入拜夫人,罗列诸孙。敢以中子,请婚叔氏。夫人曰然,师友之义。凡二十年,再升公堂。深衣庙门,垂涕失声。白发苍颜,复见颍人。颍人思公,曰此门生。虽无以报,不辱其门。清颍洋洋,东注于淮。我怀先生,岂有涯哉。——苏轼
(欧阳修)
这是是元佑六年八月苏轼知颍州,九月初一祭奠恩师欧阳修夫妇所作。文中深谢欧阳修感遇奖掖之恩。对欧阳修早年的教诲,牢记在心,身体力行,终身实践先生所说的“文必与道俱”,关心国政,关心民间疾苦,无论政治生涯得失,始终有一颗报效国家,为民造福的赤心。因此,在五十二岁时告祭恩师时说“不辱其门”。全文几乎全用四字句写成,叙事清晰,从童年写到老年。写人物动作,对话无不生动形象,一点不板滞。从这篇祭文中,可见欧阳修的思想,对苏轼一生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文中对恩师的感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尤其是结尾以水有涯喻情之无涯,更是叫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