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昭昭,月影迢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终于降临。经历了夏日炎炎的炙热,秋风瑟瑟的萧索,秋夜里的圆月似乎分外明亮。天上的明月圆了又缺,地上的人聚了又散,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时光流转,不知大地上已经过了多少个中秋节,不知道月色下的人经历过多少分分合合,见证过多少月缺月圆。
中秋节,我们习惯一家人齐聚一堂,说说很久没说的体己话,或者听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的故事。圆月当空,月下慈祥的老人将他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偶有虫鸣作伴。儿时我们的注意力在各式各样的月饼上,如今也能静静地坐下来听他们诉说。团圆,团团圆圆。
除了团圆,中国的节日总能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旁白:“在时代的沉浮里,中国人习惯用食物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不论天南海北,大山或者草原,不同的水土总能养育出不同的生命群体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饮食特色。
月饼,自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主角,月饼在古时也称"小饼"和"月团",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关于月饼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远古时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帮助人类射掉了挂在天上的9个太阳,造福百姓,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后羿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因为后羿的名声较大,很多人慕名拜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日,后羿外出求道,被蓬蒙逮住机会向嫦娥索要王母娘娘赐予的长生不老药,嫦娥不想便宜了蓬蒙,所以自己将丹药吞下,就此奔向了月宫。
从此以后,夫妻二人便天各一方,每年的中秋节,后羿都会做出她之前爱吃的糕点来祭拜嫦娥,自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流传开来,那种糕点就是月饼的雏形。中秋佳节将至,天上月圆地上人圆,逝去的亲人也需要我们的祭奠。可以在网上为亲人建立一个纪念馆,这样就能随时随地为他祭奠,中秋也能奉上一杯清酒一份月饼,来缅怀逝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