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时常不喜欢吃饭,喜欢吃零食,但是在课本上有过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渐渐长大了,我就知道了粮食的重要性,我爷爷奶奶和我说过他们当年的粮食危机,那时候的人,没有饭吃,吃树皮,啃树根,任何一切能吃的都在吃,就是没有米饭。我很难想象当年那种凄惨的情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时候的苦难,我也慢慢的改变了自己,不浪费,光盘行动。
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粮食充足,是因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立志于让全国,乃至全球人都能吃上饭,他的丰功伟绩,人民的温饱是重中之重,要是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呢?我们每次吃饭的时候,要碗中有饭,心中有袁老。
很不幸的是,袁老在2021年5月22日,离开了我们,我身在长沙,听闻这个噩耗,就立马打车去了湘雅医院,想送袁老一程,在我去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去了,那一段路很挤,但是还有其他人赶来,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一起在喊,致敬悼念这位伟人。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粮食危机,没有粮食,没有吃的,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出现了袁老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袁老的尽心科研下,杂交水稻诞生了,解决了我们的粮食危机。我记得有记者问过,以后还会出现粮食危机吗?袁老说,不可能了,这句话,让多少人想哭,不可能,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是多么伟大的成绩,足以封神的功绩。
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将挽起裤管下田与高科技建立起关联。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挽起裤管下田的袁隆平是杰出的高科技专家。中华民族是从耕地里走出的民族,中华农耕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看,插秧点豆、耕田除草,是中国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写在大地上的点、线、面的艺术;凿渠建坝、开山破土,是中华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于改天换地的智慧和勇气;驯化禽兽、选育种苗,是中华儿女为追求种族传承生生不息的创造。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农耕文化里饱含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挽起裤管下田,正是中国农耕文化在当今农业科技中的延续和传承。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尊重农民、反哺农业,给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多机会,在主流社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涵养全社会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这,才是最好的境界。
劳动是最光荣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爱劳动的人将永远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彩。没有詹天佑的劳动,哪有京张铁路的完美竣工,哪里有中国人的扬眉吐气?没有袁隆平的劳动,哪有今日丰产的水稻,哪里有今日的从温饱追小康?
袁爷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当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我们知道是您,让我们能吃上饭的,我这里为你准备了一副挽联
横批:当代神农
上联:华夏躬耕九秩长,汗珠浇得稻花香。
下联:今朝西去精神在,留予人间化食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