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的传统节日,总会在一起提及的有清明节和中元节,为什么总要一起提及呢?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由心纪奠小编带大家了解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中元节和清明节的习俗什么以及中元节和清明节各吃什么食物。
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中元节和清明节同为我国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那么,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1.时间和起源不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 “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祭拜对象不同
中元节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坟地、火化厂或骨灰庵施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中元节和清明节的习俗什么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那么,除了以上区别之外,中元节和清明节在习俗方面有哪些区别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元节和清明节的习俗什么?
一、中元节
1.放河灯:中元夜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烧袱纸: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才能够更好的保佑我们。
3.祭祀土地:用新米祭供,烧香向祖先报告秋成,并把香枝插于地上,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放天灯:中元夜放天灯的目的是,一用天灯把霉运放出去,飞的越高越好。二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5.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
慢慢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中元节较流行网上祭祀,只需在互联网上面建立一个纪念馆,然后将需要祭拜的先祖或逝去的亲人的照片及平生事迹上传上去就可以了,非常的方便,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链接进行咨询哦!
二、清明节
1.放风筝: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2.蹴鞠: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而蹴鞠也是古代人们清明节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3.荡秋千:民俗相传,清明节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4.踏青:大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期间主要风俗是踏青,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在清明节前后踏青的生动写照。
中元节和清明节各吃什么食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到底中元节和清明节要吃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元节和清明节各吃什么食物。
一、中元节
1.吃濑粉
在广东地区,中元节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中元节吃濑粉,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3.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传说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4.蒸面羊
在华北地区,中元节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二、清明节
1.青团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青团子是属于一种很传统的清明节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的时候清明节的时候食用青团子更是随处可见,其实青团子也就是选择一些青草汁将其置于糯米粉中混合均匀之后,将糯米粉搅拌成绿色之后即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制作青团,有的地方可能会在青团中加入一些馅料,有的地方可能不会,一般在制作青团子的时候都会选择将青团子直接置于蒸锅中蒸熟之后即可食用,制作简单也比较方便的一种食材。
2.艾粄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选择食用艾粄,但是对于艾粄这种食物的话对于一些客家人来说可能会比较熟悉,因为这种艾粄的话就是属于清明节的一种传统的食物,在清明节的客家人会选择采摘一些新鲜的艾草叶将其置于清水中焯水处理之后,将艾草捞起,将水备下,艾草将其切成碎末状备用,再将煮艾草的水将其用来和糯米粉还有艾草末一起用来搅拌和面,等面团和好之后将自己备好的一些馅料置于面团中制作成圆团状之后即可,将其置于蒸锅中蒸制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即可食用。
3.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节的时候也有的一些地方会选择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实暖菇包这种食物的话是属于一种地方传统美食,一般在泰宁地区比较流行,在泰宁这个地方的话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采摘一些暖菇制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话就会选择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着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暖菇包的习惯。
中元节和清明节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除“七月半”和“鬼节”,你还知道中元节的哪些传统文化?求告知,谢谢啦!
心纪奠答: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绝大部分华人都将中元节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源于华夏民族的孝道,七月十五原是小秋,有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而海外华人华侨则会借此节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和故乡的思念,也会寄批银回家以尽孝。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街头巷尾则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也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广东人和福建人对中元节很是重视,特别是潮汕人,除了祭祖先及灶神外,还会举办非常隆重的潮人盂兰胜会。潮人民间既奉道又信佛,所以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节逐渐与民间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的,成为了一个集祭亡、祀鬼、解难、赦罪为一体的盛大传统民俗节日。盂兰胜会各会场设有施孤台、建醮台、戏台、大士台、神坛等。各街坊的戏台,以潮剧演出为主,还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手工技艺作品展示。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广东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也是如此,但广府人却是七月十四,据传是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但不管是哪一天,中元节对于所有华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节日内涵,通过祭祀过节,既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又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慈悲、祖先信仰而有人情味,中国传统节日,或许只有中元节能做到。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