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是与月亮有关,如赏月、吃月饼、祭月、走月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秋节节日风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中秋节节日风俗、中秋节节日来历以及中秋节节日禁忌。
中秋节节日风俗
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大家知道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节日时刻里会有哪些习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节日风俗。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5.祭祖
中秋节其实也是祭祀的节日,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只有祭月的习俗,后面慢慢的演变出中秋节祭祀亲人的习俗。因此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准备好供品,然后去墓地祭拜自己的亲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而对于不能回家的人们,也会在这一天采用网上祭祀的方式来祭拜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亲人供奉上祭品,这也是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方法。那么什么是网上祭祀呢?网上祭祀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心纪奠平台上面为他们建立一个纪念馆,然后将所需要祭拜的对象上传上去,并填写好基本的信息,最后在中秋节的时候点击供品进行祭拜就可以了。
6.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7.赏桂花、喝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吃瓜果
我国各地过中秋节有吃当季瓜果的习俗,如中秋吃柚子有保佑家庭幸福安康之意、中秋吃苹果则意味着平平安安,另外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将西瓜切成莲花状,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
中秋节节日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三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四是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中秋节节日禁忌
中秋节是人们共享佳肴、共赏圆月、其乐融融的日子,但是在这么美好的日子,有一些禁忌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那么中秋节节日禁忌有哪些呢?
1.忌讳在中秋节婚嫁
不但是中秋,就是平常的日子,初一和十五也是忌讳的日子。以前就有初一、十五不走亲戚,不去看病人,农村有不婚嫁说法。八月十五是家家团圆的日子,选这个日子婚嫁,亲属朋友都不方便走动,违背了传统习俗,婚礼一定很冷清。没有了人气,就没有了吉祥热闹的场面。新人结婚要选个好日子,人家都回家过节了谁还会还会参加婚礼,不要让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对婚姻幸福也不利。所以,忌讳在中秋节婚嫁是有道理的。
2.忌讳出嫁的女子中秋在娘家过夜
这是古时的说法,认为出嫁女像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应该和婆家人过团圆节。如果在娘家过中秋,那么婆家就不能团圆,这也违背了习 俗,有时还影响夫妻的感情。还有出嫁女吃娘家团圆的月饼不好之说,说是对婆家公公不利,这纯粹是无稽之谈。现在有些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多,结婚以后,回哪个家都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中秋节双方父母都盼望孩子能回去,年轻的夫妻就采取折中的办法,今年中秋去婆家,明年中秋回娘家。或两家来个大团圆,也是个好的注意。有些农村对这个习俗很在意,为了夫妻简单感情,还要入乡随俗好些。
3.忌讳中秋团圆日争吵
民间俗语有:中秋忌口角,不忌吵到年。这句话虽然没有道理,但是中秋节是家人和睦团圆的日子,子女从外地赶回家,相聚不容易,图的是阖家欢乐,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琐事就发生争吵,令大家都不愉快,破坏吉祥美好的节日气氛。有什么事要等过完节再解决,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和外人也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秋佳节和亲人团聚是最重要的。
4.忌讳在中秋之夜男欢女爱
古时人们认为,农历十五的日子不好,不利于行风月之事。从天象来看,月圆正是潮汐剧烈变化的时候,自然界万物也在随之波动,人的情绪就容易冲动难以控制,身体弱的人就容易在月圆之夜出现问题。还有就是中秋夜晚,有的地方有拜月亮之神的习俗,行风月之事是对月亮神的大不敬。所以,中秋节有忌讳男欢女爱的说法。
中秋节节日风俗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我们都知道中秋节会举行一些习俗来进行庆祝,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心纪奠答: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下方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