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给先亡之人送寒衣。说起寒衣节,很多人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如果说鬼节,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那么寒衣节为什么是鬼节?寒衣节的风俗、寒衣节的注意事项是怎样的?下面心纪奠为您详细介绍一下,如果感兴趣的话就一起看下去吧。
寒衣节为什么是鬼节
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被称为中国三大鬼节。那为什么寒衣节又叫鬼节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烧寒衣这一传统民俗,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跟向往。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人们会在这一天,给心爱的人还有父母、孩子送去暖和的衣服,准备过冬。
冬天来临之前给你的先人送去一份温暖,你的先人会有很多欣慰,不枉他们对后代的辛勤栽培,实际上也是向你的后人传递一份孝老敬老的美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祭祀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在寒衣节这一天,也有很多人选择网上祭祀。和传统的祭祀方式相比,网上祭祀更加快捷、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任何时间都可以参与祭拜。同时,传统祭祀大多会焚烧纸钱,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还会造成空气污染。网上祭祀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振耳的声响,在这里,人们也可以缅怀先辈、悼念逝者,表达孝心。如果你对网上祭祀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寒衣节的风俗
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关于寒衣节的风俗,一直以来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不少人小时候常听老一辈的人提起。那么,寒衣节的风俗有哪些?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的注意事项
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人们会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1、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这一天不要到坟地。坟地都在荒郊野岭,风大又冷,容易加重病情。
2、上坟时,不要嬉笑打闹;不要说忌讳、不敬的话;不要在坟地周围大小便;上完坟离开时,不要回头。
3、上坟时,带的所有冥衣、冥币等物品,都要烧尽。老一辈人说,如果没有烧完,在阴间的人是不能使用的。
4、家里门窗、床头前挂风铃的,这一天要摘下来。老一辈人说,风铃容易招来鬼神,深夜的时候容易入侵。
5、晾晒的衣物早点收回,不要到晚上再收回。老一辈人说,晚上晒被子或收回的比较晚,鬼神会借去穿,导致你一年的工作都不顺利。
6、不要随意烧冥币、冥衣等,如果不再特定场所,容易招来其它鬼神,与烧给需要的人争抢。
7、这一天的晚上,妇女、儿童尽量不要外出,妇女体质比较偏寒、儿童体制比较虚弱,需要特别注意。
关于寒衣节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寒衣节是什么节日,不是特别了解,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心纪奠答: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源于周朝。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我国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网友问:寒衣节是什么时候,寒衣节的由来是怎样的?
心纪奠答:寒衣节是一个祭祀节日,在每年的十月初一。
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 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
失去方知珍贵,趁记忆清晰,照片还在,赶紧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网上免费纪念馆,把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否则丢失就再也没有了。把生命故事和生命印记传承传递下去,才是对逝者最大尊重和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