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丧葬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地区葬礼习俗也不一样,有一些习俗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让人耳目一新,有一些习俗带有一丝丝奇幻色彩,下面为您介绍河北葬礼习俗。
河北葬礼习俗
老年人奄奄一息时,要穿好寿衣,若断气后再穿,被认为到阴府里是光身鬼。
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空窗纸,称"放丧气"。
家人按称呼呼唤"回来吧,回业吧"称"叫魂"。
给死者手里握一只用莜麦面捏的棒,称"打狗棒"。
入殓不能超过晚上子时,超过子时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殓。
门口挂倒头纸,倒头纸是成串的小纸束挂。小纸的张数比死者年龄多两张,有天地各一张。
送孝人送信,到谁家都得给送葬人点吃的,称"空不得嘴"。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纸不悼"之说。
悼唁活动在出殡前一天举行,悼唁人到礼房上礼,送钱叫"礼金",送帐子叫"挽联",送小馒头称"大饭X盒",送点心者称"茶食八品",送纸扎二斗称"金银二斗",抬食罗称"堂祭壹设"。娘家人只上物品没有礼金。出殡头一天夜晚,孝男孝女随鼓乐班子到村口"送鬼",曲调悠扬。
封棺时,孝子跪着双手将斧子递给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为人主)在榫钉上敲三下,表示无异议,之后才能将榫钉打牢封棺。出殡时,长男象征性的背起棺材的大头,次男打幡。无亲男,由同姓近亲或其他亲近者代替,"背大头者"和"打幡人"将继承死者的遗产。出殡后第三天上坟,第七日上坟,之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共七个七,百日、周年上坟,丧事才算全部结束。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坟。
许多讲究,实际上都是源自于现实的需要,有的需要无法直接言明,便将现实的需要隐藏在了习俗的背后。如"如丧气",将窗户撕破,裨上是为了"放浊气"。家里长时间有病人,空气污浊,人死了,不怕着风了,又有许多人来,需赶紧将污浊的空气换掉。又如"送孝的空不得嘴",便是要求接信的人家,不管是否愿意,是否方便,都要给送送孝的人弄点吃的,送孝的人辛苦,又顾不上吃正顿饭,道理不好讲清,又怕人们不明情理,便用风俗定下来解决问题。许多习俗是明白人为大众设定的规矩。每个看似没有道理的习俗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人情世故。
河北葬礼习俗之葬礼用花
(1)黄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肃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实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黄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恋之意,逝者走好。
(5)白色大丽花可布置灵堂、灵车,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对亡灵的哀悼。
(7)白玫瑰表示对故人的追思和哀悼。
(8)白色马蹄莲表示真挚的哀悼。
河北葬礼习俗之葬礼的意义
如果把一个生命的诞生比喻为春天的开始的话,那么,死亡便是相当于一年中的岁末。正如岁末的节日--年节被作为四季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一样,关于死亡的仪礼也是人生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仪礼,因此,可以说死亡是人生最盛大的节日,而葬礼则是这个节日的曲目。
纵观传统葬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丧葬礼仪在理论上具备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割断死人与生者的联系,把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免得亡灵回来作祟;二是设想一个美妙的灵魂世界,这种美妙的构想既可以把亡灵吸引过去,同时也给生人带来对未来彼岸世界的希望。这是就葬礼的普遍功能而言的。而具体到中国传统丧礼,更加突出对活人的作用。与其他文明形态的丧礼相比,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
关于葬礼习俗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家里老人去世后几天出殡比较合适呢?
心纪奠答:
没有一定,现今人们通常请风水先生看时间,当然长短主要看活人心愿,不过民间有七不出八不葬之说(指农历逢七、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
一般是死后的第1天,把人从医院拉到殡仪馆。然后就要准备葬礼了,并让亲人都过来。人死亡之后,首先是开具死亡证明书,如果在家里死亡,由当地所在居委会,或者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书,如果是在医院死亡,则由医院开具死亡证明书。当然如果死者是意外死亡,比如车祸,自杀,溺水等,由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书。
然后,家属凭借死亡证明书到当地派出所,注销死者户口和身份证。接下来就是通知殡仪馆运送尸体,先暂时冷藏,整容,穿寿衣等等,家属和殡仪馆商讨丧葬办理事宜,比如,何时举行追悼仪式等等,以便殡仪馆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结束火化后由殡仪馆开具火化证明,家属凭借证明在3到5个工作日类领取死者骨灰,当然也有火化之后立即领取的,具体情况不一定完全相同。
网友问:最近准备去参加葬礼,穿的衣服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心纪奠答:
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失去方知珍贵,趁记忆清晰,照片还在,赶紧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网上免费纪念馆,把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否则丢失就再也没有了。把生命故事和生命印记传承传递下去,才是对逝者最大尊重和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