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丧葬习俗。与汉族不同,藏族丧葬习俗十分讲究,种类也很多,分为塔葬、火葬、天葬等。下面来为您介绍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1、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2、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3、天葬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4、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5、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
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文化形成之前后,本教文化、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 未曾停歇地对其进行渗透与整合,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构的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约定俗成的背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那里的人们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自然的轮回和生命的运动,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稀缺和严酷生存环境下种族繁衍的艰辛使得藏族更加珍视生命。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这种灵魂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同时自然环境促进藏族形成了特有的生命观和丧葬观念。随着佛教进入藏区,与藏人的生命观世界观融合,同时也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引领着藏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指导着他们的生活,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形式。
同时随着藏族和当时的汉文化—唐朝的频繁交流,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令藏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深知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 繁衍生息,这种朴素的生命观与汉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顺利接轨。所以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藏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文化背景是藏族丧葬习俗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民众心理基础,而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则从实用角度强化了藏族丧葬习俗的传承。1、伦理教化功能
在藏族丧葬礼俗中,注重奔丧吊唁的程序,认为是具备社会参与资格的重要象征,籍此可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心灵境界。如果该去而未去奔丧吊唁,此人则被认为没有修养、感情冷漠、品质低下而受社会唾弃。藏族在处理亡人遗产的气度极为豁达,很少为自己的需要、家庭财产的积累发展去考虑。他们把亡人的衣物供献给活佛,布施给穷人,为亡人积累功德,表现一种舍己为他的牺牲精神。在丧俗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了藏族轻财重情的禀性特点。
2、心理平复功能
藏族的葬礼中不存在长跪长哭守死灵拜遗体的习俗,不向遗体告别,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进停尸的房间,一切都与亡人隔绝,即使是远方亲眷来奔丧也是如此。藏族这种特有的奔丧吊唁习俗,其功能在于避免因旁人的情绪失调引起亡人亲属的感情波动,宽慰和平缓亡人亲属的心绪,达到情感的平稳过度。
在停灵期间,亡人亲属也不因丧亲感到寂寞或孤独。每天晚上,村里都有七八人左右的中青年男人在家彻夜守灵,使亡人亲眷能安心地睡眠休息。有的人家请僧人整夜诵念经文,守更的男人也不时诵唱六字真经,使丧家不显死气沉沉,而是荡漾活力。藏族社会推崇此为高尚的行为并予以宣扬。出殡前夜,村中的年青人大都会来守夜帮办有关事项,一夜喧闹、熙熙攘攘,一扫办丧事的沉闷压抑气氛,使满院有股勃勃活力在游动。
3、调适社会关系功能
藏族有句古老的俗语:“喜事要等着人来请,丧事要自觉找上门。”听到丧事消息的村落人,不管有无亲戚血缘关系,也无论生前来往疏密或是有无宿怨,都会很快派人来家吊唁。远方的亲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后,也想方设法前来吊丧。在丧事中,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担当相应的职责。外交和采购工作由村中的中青年男子担当,年青媳妇和姑娘们负责招待和联络等事宜,壮、老年妇女们则集体诵念六字真经,为亡灵祈祷超度。
送殡队伍一般都规模庞大,只要是村里的男性(十来岁即可)都要倾巢出动,哪怕是过去有过怨隙或邻里不和也要前来出殡送葬,社会把此视为情操、人品、胸怀的衡量标准,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具备的品质来看待。在祈求保佑的祷词中,无论规模大小、形式简繁,开篇词都是祈请佛和神保佑众生,解脱众生,而不是针对个人。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4、生态环保功能
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
直至目前,藏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其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保护了“中华水库”的涵养蓄积,这的确应归功于藏人根深蒂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一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在藏族所独具的丧葬习俗中。
关于丧葬习俗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最近村里有一个老人去世了,要去出殡,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心纪奠答: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孝道有很多种,花一分钟时间,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然后分享到亲人群,邀请亲友一起上传逝者相片,书写生平事迹,保存到心纪奠云端传承下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际最有意义的孝和爱。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