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汉字的分析,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与习俗,并从各方面说明汉字与祭祀文化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汉字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汉字可以记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从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古老的文化传统,比如说祭祀文化。
祭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一向源远流长的活动,它传承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古汉字可以很好的解析这些文化的内涵。
在古代的时候,古人祭祀自然少不了牌位,但除此之外,还得有祭品。比如“祭祀”中的“祭”字,我们可知,该字有左上边的偏旁是一块肉,然后在右上偏旁是一只手,合起来就是手里拿着肉,下面是“示”就代表着神祖的牌位。这就是一个鲜明的祭祀场所,即一个人人手里捧着肉祭献给祖先,就是祭祀的形式了。之所以捧着肉,是因为祭祀的终极目标就是收买神,求得它们的保佑,能让神保佑当然要用最好的东西,这最好的肉在古代非肉莫属了,在《孟子·梁惠王上》里曾说过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岁才能吃到肉,可见把肉奉献给先祖是很尊敬的行为。
还有《史记·礼书》中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祭天为禅。祇,从示,氏声,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天神曰灵,地神曰祇。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另外, “孟”在《说文》中:“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在 《说文》:“伐,击也。”意思是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
那么,这个肉又是什么肉?我们可以她通过“祥”字来解析。甲骨文中只有“羊”字,而这羊字在说文解字中,又与祥相通。在古代,羊被当做善与美的象征,是吉祥之兽,古人所谓的“祈羊”,就是烹羊用来祭祀大山的一种仪式。
其次,现代常说的“牺牲”字义与古代意思几乎不同,古代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牲畜,从偏旁我们可以看出,牛是牺牲中的一种。“牲”原本指供祭祀用的全牛,到后来慢慢就泛指为供祭祀用的牛、羊、猪。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曾说过:“为六畜,五牲,三牺。”因而“牺””牲”二字合在一起,就表示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祭祀文化是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祭祀的敬重与虔诚。当然,这里只是丧葬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自古以来我国对丧葬文化重视的程度足以见之。
有关汉字祭祀文化的问题问答
网友问:能够反映古代祭祀文化的汉字有哪些?想了解一下。
心纪奠答:
比如福,畐是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福就是吃饱了的意思。
其次,就是祠,是春祭,祭祀方式特点是用圭璧及皮币。礿,也是春祭,这里突出的特点是因为是春天,刚刚冬天过去,储藏的东西都吃的七七八八了,只有一点点能祭祀,突出祭祀东西少。禘,是夏天的祭祀,东西很丰盛,以至于越来越奢侈,后来大概是又为了省钱演化为五年才折腾一次。
网友问:结合具体汉字论述其所体现的我国古代祭祀文化,求告知。
心纪奠答: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下方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