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漫漫的历史长河,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对中国发展影响最深的学术流派,儒家称第二的话恐怕没有其他的能称第一。仁义礼智信,被儒家视为五种作为社会中独立的个体应该具备的修身立命的基本基本品格和德行,也成为了古代对个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并流传至今。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五种要尊崇的对象,同样在古代影响颇深,可以说是国人最初的信仰。
“天”,古人敬天,对天的尊崇可以说是至高无上,连最高的统治者都被称作是天子,意为上天之子。每逢祭天的时候,便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候,通过祭祀用最繁复的仪式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时至今日,人们长挂嘴边的“老天爷”“苍天”也是由于对天的信仰转化而来,所以人们才会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抬头便可见青天”。
“地”古人同样尊崇大地,按照现代说法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脚下这片土地给了我们丰厚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契机。因此除了敬天之外,古人对土地也十分崇敬,“皇天后土”这一词的出现就代表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先人们对天地的崇敬和膜拜。而我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恐怕非土地庙和城隍庙莫属了,更有甚者说“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庙”。
“君”,最初君并非指最高统治者,古时帝王崇尚无为而治,具体事由交给手下来办,主理这些具体事务的人称“君”。后春秋战国时期君用作功臣或者贵族的封号,如“孟尝君”“信陵君”等,君字作为帝王代称是后世的事,儒家的君应解释为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帝王是上天的使者,是“天子”,在他的带领下才能使江山社稷富足。所以,忠君的思想也深植于人们心里。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是用行动或者以身作则给他人以精神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古人十分敬重老师,老师的地位在古代十分崇高,也是现代尊师重教的源头。
“亲”,《说文》解释为“至也”,现在则认为进入人伦者为亲,按照儒家的划分亲属于仁义孝悌的范围。即,对长辈要恭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和,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以礼相待,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句便道出古人豁达的交友之道。而人之至亲者莫过于父母,所以儒家也十分崇尚孝道,对父母的孝敬成为了人的立足之本。
因此,“天地君亲师”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初的信仰,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世界观,尊天重地忠君爱亲敬师,也是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德行要求。
古代因交通条件限制,从一地赶到另一个地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因此常有父母在不远游感叹。现代交通便利,飞机高铁动车几天之内便能到达国内任一想去的地方,讯息发达,远隔千里也能和千里之外的人通讯。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过世亲人的祭祀也不局限于线下的烛火纸钱,在网上也可以建立一个纪念馆随时缅怀逝者。微信搜索“心纪奠”公众号,关注并立即建馆便能在网上缅怀逝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