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那么要参加丧事的礼仪有哪些呢,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呢,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关于参加丧事的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把对亡者处理当作极为庄严的事情。亲友逝世了,我们通常都要到殡仪馆向其遗体告别,参加其葬礼或吊唁活动。这种场合气氛肃穆,由于亲人去世,丧者家属情绪都比较哀伤。为了体现自己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丧家的同情,参加丧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一,保持悲伤的情绪不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更不能露出厌烦的神情甚或笑容。
二、着深色服装(或白色上衣深色裙裤)。切忌穿得大花大绿,衣袖上要戴上黑纱,也可在胸前佩上白花。
三、不可昂首阔步,而应微微低头,缓步慢行。讲话时发音要低调,不能有怪腔。
四、不可与参加丧礼的人交头接耳,议论其他事情,甚至谈笑风生,更不可结群吵闹,嬉戏追逐。
五、坚持参加到底,不中途退出。
六、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劝慰,用温情关切的语言劝其节哀振作精神,冷漠处之或哑口无言都是不适宜的。
祭扫的礼仪
祭奠是对已逝先人的一种纪念形式。一般可分两类:家庭祭奠和扫墓祭奠。
家庭祭奠,一般在父母、祖父母的生辰或忌日时举行。通常是面对遗像,占燃馨香三炷和供奉水酒三杯,或者是以素色鲜花一束作为清供,以示纪念。
扫墓祭奠,一般在清明节、中秋节或春节举行。祭扫先人墓地,一般有以下几项内容:
馨香三炷,鞠躬悼念,寄托哀思。墓前祭奠,过去凡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多以三鞠躬代替。
整修陵墓。一般是给坟墓培土,并整修墓道。由于平时雨水冲刷或其他原因,墓道或坟头自然受损,利用祭扫之际,可以进行整修和培高。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使草蔓延覆盖后可减少水土流失。有的还可植树以作纪念。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并打扫、清理坟墓周围环境。亲友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献上微型花圈或绢花束,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
我们整理了一些网友的相关问题,并做出回答。
网友问:
祭扫有哪些禁忌呢?
心纪奠答:
祭扫坟禁,忌孕妇参加,不然死者亡灵会扑着胎儿使孕难产。一般妇女也忌上坟祭扫,俗信女人上坟意味家中无男子,无后代子孙。
上坟烧纸时,忌用棍棒挑动,怕冥钞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冥钞烧到一半,另一半未燃,也不能重烧,据说是留给活人用的,只能留下,不能再烧,否则子孙要绝。
上坟祭扫的时间各地不一, 河南有第二天上坟的,叫复二。黑龙江一带,是葬后三天内,家人每天晚上要到墓地去送灯,据说是不让死者害怕。民间上坟祭扫,初丧时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通常以七七为终局。此俗古已有之,在《北史魏书》《北齐书》中均有记载。佛教认为,凡夫死后,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中阴身,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为49天,在此期间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能请僧人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处。因此,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虽然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亡灵托生的类别。如果一个人,生前做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若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在中阴身的阶段听到出家人诵经,知道佛经的道理,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民间一般都重视五七的祭扫,五七时,儿女要做水饺,按死者年龄一岁一个,只许多,不许少。上祭时,须在坟前吃完,不能将剩的带回家。六七的祭品由女儿制作。民间有说一千,道一万,六七不吃家常饭,单等女儿摆筵宴的俗语。七七祭扫,河南、江苏等地忌供面条,认为面条象征绳索,死者亡灵看到会胆战心惊六神不安。逢七祭扫,也有例外,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忌四七上坟,原因是四与死谐音。河南有祭七避子之说。如死者有一一个儿子,则一七不祭;死者有两个儿子,则二七不祭。
网友问:
葬礼后有哪些活动呢?
心纪奠答:
葬礼后,丧户会在家里或其他地方招待参加葬礼的人,这就给了每一个人一个放松的机会,在招待酒宴上可以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以调节气氛。
网友问:
我们在公共场合遇见死者家人应该说些什么呢?
心纪奠答:
如果你已经参加了葬礼,或已经在治丧期间看望过死者的家人,你只要表示问候即可。
如果你既没有参加葬礼,也没有拜会过死者的家人,在第一次遇见死者家人时,你当然可以表达你的同情。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引起人家的悲伤,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也许下面的这种方式是较好的:你说你能理解对家属来说这是一段最痛苦的时光。也甚至可以邀请他们在他们方便的时候去拜访他们或请他们去吃饭。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