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祭祖的演变为您讲述祭祖的意义与功能、传统祭祖仪式及其演变以及有关祭祖的常见问题问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浅谈祭祖的演变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祭祖的演变知识。
一、祭祖的意义与功能
祖先祭祀,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礼俗,有人终其一生只拜祖先而不信佛也不信道,因此有学者便认为崇拜祖先是中国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崇拜祖先是否算是一种宗教,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崇拜祖先所发生的功能,对中华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的。
祭祖的最基本功能是可以满足子孙志意思慕之情,其次是可以实现子孙报本反始的回馈心意。
凡人与人之间相处日久必有感情,一旦分别,便会思念;父母与子女感情更深,一旦去世,追思之情更浓。
这种思亲情怀,遇到春天雨露既降,秋天霜雪既下,都会从孝子心中涌起。
这一股追思之情如何得到慰藉?依照四时祭享在宗庙里举行祭礼,让孝子依礼履践,便可以得到最好的慰藉与满足,故荀子曰: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受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 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
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
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荀子?礼论》
子孙对于逝世的祖先有志意思慕之情,根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一贯孝道,在祖先的庙堂之上,模拟其在世时之饮食状况,由子孙与贵宾来完成三献之祭礼。
虽然所面对的是「无形影」,一切的动作只是「如或飨之」「如或尝之」,但子孙的思慕之情已能藉此一模拟动作,复习祖先在世之种种,而获得充分的慰藉。是以深明其中奥妙的君子,认为这是「人道」,而百姓则将它归诸「鬼事」。
祭祀祖先的第二个功能是可以实现子孙报本反始的回馈心意,简言之就是满足报恩的心理需求。
《诗经?小雅?蓼莪》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是所有遭逢父母死亡的人所共有的经验。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主张父母之丧必须三年,便是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三年丧满,改用宗庙时享,既是报答亲恩,更是追本溯源的报本反始,故《荀子?礼论》云 :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 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祀祖先,不但可以表达报恩情怀,更可因而溯根本,不致数典而忘祖。
《左传》上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必须有三者之一才能死而不朽。《老子》一书也说:「死而不亡者寿。」
「人必须有道,人死而道存,方能「死而不亡」,不论是三不朽或有道,都不是一般人所容易做得到的。
就以贵为天子富有四的海的帝王而言,当其在世或政权在握时,固然是万民景仰,一旦驾崩或亡国之后,又有多少人记得他?
虽然人有圣贤平庸之分,富贵贫贱之别,而希望别人认识他,知道他存在的意愿则是同样强烈,不只活着时候如此,也希望死后能够如此,俗话说:「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便道出世人内心深处,期望自己死后肉身与草木同朽后,还能借着英名之流传而活于后人的心中。
果能如此,则人生之价值便不仅只是他活着那短短数十寒暑而已,他可能万古流芳,像孔子、孟子般永受世人崇敬。当然要像孔孟般伟大实在不容易,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庸无特异之处,不能有什么英名可以流传于社会上。
然虽无大英名,必有为子女含辛茹若之辛劳,他的子孙与家族会记得他,尽管他已去世,形体已朽,但在每次祭祀活动中,他的名讳每被子孙称呼一次,便会唤醒子孙对他的记忆,而在子孙与族人的心目中成为不朽的人物。故知祭祖有提高人类生命价值,延长人类精神生命的功能在内。
除了以上所说的功能以外,就一个家族而言,祭祖很明显的还具有振族收宗、团结族人的功能在内;中国自古以来国即以家为基础,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即能上窥国的的历史,因而祭祖也具有认识家国历史、爱家爱国的功能在内, 周何 先生《古礼今谈》一书,有一段话对这两点说得极为淋漓尽致,他说:
「其次,一个大家族总有不少成员,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亲疏远近的差异,但是无可否认地也必然彼此拥有着一份特有的亲切感。
所以在祭祖的庙堂里,依序列位,遵礼行仪,整齐一致的周边还进退,自然会感觉出这才是血同源的一家人。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也正是说明家族组织自有其整体观念;
同在一座庙堂中参与过祭祖的人,必然会引发其凝聚团结的向心力。如果再加上严格规划家族组织的宗法,及细密区分亲属人际的丧服制度,则更能加深那份历史本原的认同。
再其次,祭堂里奏起优美沈稳的乐歌,叙述着祖先们创业的艰辛,或是光辉感人的史实时,只要想想这份血汗的遗产,家族的荣耀,如今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任意地糟蹋,还是珍爱地保有,全由自己决定时,自能体会到我在历史传统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其承先启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国之有史久 远,则亡灭之难。』」《国故论衡?原经》同样道理,对家族历史熟悉的人,必然会更爱其家。古代宗庙祭礼所要求的,也正是对家国历史的认知教育。」
以上所说只是祭祖礼仪特别明显的功能,除此它还有许多生活教育的功能。
总体而言,从周朝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君子)都深深了解祭祖是属于「人道」而非「鬼事」,它是备多重功能,对于世道人心的影响至深且巨,所以说只要能「慎终追远」,就可以「民德归厚」。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祭祖以及其它的祭祀礼仪,切勿以迷信视之。
二、传统祭祖仪式及其演变
台湾早期移民均来自闽南及粤东,远承姬周儒家慎终追远之传统,近受朱熹理学教化之影响,因此当移居日久,族人蕃衍众多,且渐渐产生「日久他乡变故乡」认同心理之后,即开始营造祠堂,崇祀历代祖先,以振宗收族。根据民国八年的统计资料,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二O座祠堂,各姓祖公会六二七会(客家称○○祖公会,皆曰○○公尝)。
台湾各地人口较多的姓氏,几乎都有各自的祠堂、家庙。
迄今为止,台湾各地仍有许多知名的大祠堂,例如台北市的陈德星堂、江夏黄氏种德堂、李氏宗祠、林氏宗祠、万华高氏祠堂、北投詹氏大宗祠 、北投一德里陈祖厝、桃园新屋范姜祠堂、新竹郑氏家庙、台中市张廖家庙、南投简姓宗祠、草屯洪氏墩煌堂、西螺廖氏宗祠与程氏家庙、嘉义太保乡王得禄王氏家庙、台南市郑氏家庙、施姓大宗祠、高雄市右昌杨氏宗祠、茄定林氏宗祠、宜兰游氏家庙、林氏承佑堂,澎湖在民国八年的调查资料中有四十八座,民国八十年十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尚有三十二座,以许氏家庙最多有十一座,其它蔡、陈、洪、欧阳、吕、赵等姓亦各有宗祠。
除了向地方政府登记有案的家庙、宗祠之外,在乡镇上也存在着不少的「公厅」「祖堂」,这些闽南话中的「公厅」与客家话中的「祖堂」,其规模虽然不大,派下子孙虽然比不上家庙多,但在振宗收族的功能上却是相同的;
有时因其规模小,人数不多,内聚力反而大过于家庙。
公厅在农村犹可常见,祖堂则以高雄的美浓为最多。
除了家庙、祠堂、公厅、祖堂等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外,一般人家在自宅的大厅也会供奉世代较近的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没有兴建祠堂的人家,更是以此为唯一的祭祖之场所。
民国六十年代以后,台湾的住家环境因公寓大厦之兴起,取代旧有的三合院,奉祀公妈神位的地方,不再是三合院的正厅,变成公寓大厦住宅中的客厅,隆重者用大红格桌供奉,一般人则在墙堵上钉上小型神龛奉祀,依然不失庄严。
一般家庭年节在家祭祖之仪节,漳、泉、闽、客之间虽然各有传统,但就其过程而言,大致上是大同小异,共通性的步骤如下:
1.神前供奉牲馔祭品,包含米饭、面食、糕粿、鸡、鸭、鱼、猪肉、菜肴、酒及金银纸与鞭炮等,(若是客家祭祖则不用菜饭而用牲醴祭拜)排列茶杯三只,酒杯五只,且须备置干净碗筷若干副。(副数依各家传统而定,其摆法分二种:一为一一分开陈列,一为整迭陈列。)
2.点燃神案前蜡烛一对。
3.神前献茶三杯。
4.焚香迎神。此时家长必须开口拜请堂上列祖列宗,一一呼请,彷佛列祖列宗就在眼前,并禀明是日是何年节,裔孙某某人设备什么祭品,恭请列祖列宗来格来尝。
5.敬献第一巡酒。(先献中间一杯,依次左右、左右献完五杯)
6.家长掷杯筊请示祖先降临否?若未得圣杯(一正一反),家长即向列祖列宗禀明再度恭敬降临,直至圣杯为止。子孙等此时可以盥手后上香,但不得喧哗、追逐嬉戏。
7.祖先既降临,乃敬献第二巡酒。
8.欲对祖先有所祈祷者,此时恭持杯筊对公妈牌虔诚禀告,然后掷杯筊以见祖先允诺否。台湾谚语云:「在生凭讲话,死了凭跋杯。」掷杯是人神之沟通途径,但应该是经理性思考而无从决断,有所犹疑,才藉祈祷以去疑存定,而不应该凡事不用理性思考直接问神,这样做不但是迷信也亵渎祖先。
9.敬献第三巡酒。
10. 炉香焚烧过半后,掷杯筊请问祖先鉴纳完毕否?若掷多次而未得圣杯,家长应向祖先告罪自责,历询不敬之事,直到得圣杯为止。
11. 双手捧金银纸与鞭炮拜供祖先鉴纳。
12. 焚化金银纸,燃放鞭炮。
13. 持酒在金银纸上洒一圈,俗称「彦钱」。彦钱时,口中还要念:「彦钱彦圆圆,子孙大赚钱」。
14. 礼成。撤馔。
一般家庭祭祖仪节,晚近已有简化趋势。
尤其是祭品方面,由于家庭人口数不再像农业时代大家庭那么多,消耗量有限,因而数量便较以往少,为免浪费甚至有用罐头食品祭拜者,只要有报本反始之孝心,这种因时制宜之改变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一般家庭内之祭祀仪节,适用于过年过节,祖先忌日等时刻。
一年当中要举行四次、五次、六次甚至六次以上;它所须动用到的人、物、时间、金钱,并不算多。
至于家庙或祠堂之祭祖仪式,所须动用的人力(含主祭者、陪祭者、通、赞、引、乐生、执事等人)、物力、时间、金钱,远比家庭祭仪繁多,无法经常举行。
就台湾地区现有的祠堂之惯例来看,很少有依四时祭享举行祭祖大典的,大多数一年之中只举行两次祭典。
这两次祭典一般是春秋二祭,其日子纷歧不一,有的用春分、秋分(如桃园大溪李氏宗祠、北投詹氏大宗祠),有的用清明节、 八月初一 (桃园新屋范姜祠堂),有的则采择日法,在清明与中秋前后各择一日(如南投 、草屯地区之祠堂);
有的祠堂是采春、冬二祭(如台北市陈德星堂),采取春、冬二祭的一般是用清明及冬至二日祭祖,澎湖地区之祠堂昔日均以清明、冬至二日祭,现在有的只剩一年一大祭,或用清明,或用冬至。
祠堂一年当中,除大祭之外,遇到节令也举行祭祀仪式,其仪节较为简单,与家庭祭仪差不多。
台湾地区祠堂之祭典仪节,以三献礼为重心,行三献者为主祭生,三次皆由他献爵,与《仪礼》及《文公家礼》分别由三个人(主人、主妇、宾)献爵不同,妇女在祭典中完全没有参与的机会,与《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之传统相违,和当前男女平等之思想潮流亦不合,值得商榷。
北部地区的祭礼,受现代祭孔仪节影响很大,颇多改变,如改下跪叩首为鞠躬便是一例,中南部地区及客家之祭礼大多依循古制,行礼如仪。
就其仪节之大同者而言,所明参与祭典者从主祭生到引赞,均须着长袍马挂。
事先须备好猪、羊、鸡、鸭、鱼等五牲及各种菜肴、米饭、山珍海味(即姜片与盐巴)、酒、财帛……等祭品。
祭典一般是由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揭开序幕,排班,各就各位再瘗毛血,是取一点牺牲的毛与血置于神位前,然后拿出去埋(瘗),取毛表示告诉祖先牺牲是纯的,取血表示告诉祖先牺牲是活的宰杀而非病死的。
瘗毛血后,行迎神礼,一般是用六人迎神,前二人举灯,中二人提香炉,后二人举伞盖,至大门外拜迎,然后入庙,此时乐队须奏大乐,在场亲友均须肃立迎神。
迎神入,主祭生上香,中南部地区尚有用酒灌茅砂以降神之礼,北部已少见。
上香之后,行三献礼。祝文是在初献之后由读祝生读的,若有祖训则放在亚献之后宣读,三献完成后行饮福受胙礼,主祭生行至香席前作饮福酒、食胙肉之动作,象征吃用祖先吃过的酒肉,可以得到祖先之庇佑,与古礼之「馂」意思相同。
有些姓氏于饮福受胙后恭读嘏词,并请宗亲代表及长者上香,否则即送神、焚烧祝文及金银纸,彻馔,礼成。
草屯洪氏家庙在望燎前有「献魁甲」一节,是请戏子扮演魁星戏,象征子孙能在科举功名场上头角峥嵘,具有鼓励子孙要努力求学的涵意在内,这与客家祭典中有「进爵(酒爵)进禄(鸡之肫)」一节有异曲同功之妙。
祭祖礼成后,大多数有「食公」的聚餐活动(有的祠堂尚有颁发学金、表扬杰出宗亲等活动),所谓「食公」便是请人办桌,把祭品做成菜肴供参与祭典的宗亲享用,象征祖德均沾,类似古礼「旅酬」或「馂」,在饮食与相互敬酒敬茶之中,将宗亲团结在一起。
由于社会变迁,职业种类、居住型态、家庭人口数、饮食习惯……都与农业社会时代大为不同,因此现代的家庭祭祖自然会和昔日有所不同,例如以前一个祖先一个神主一个忌日,现在都改成历代高曾祖考妣共祀于一个大牌,称为公妈牌或公妈龛,且三代以上祖先之忌日不再个别祭拜,而集中于 九月初九 重阳做「总忌」;
另外,昔日祭祖各种糕粿全是自制,今则从市场买现成的;昔日祭祀时大鱼大肉满桌,今则渐趋精致而不在量多。
凡此都是适应现代社会而产生的改变,形式与物质的改变,系顺应时代必须有的改变,不过,最重要的是祭祖的意义──慎终追远,它是中华民.族一贯命脉之所系,这一点不但不可以改变,而且还更须加以坚持、加以发扬光大。
有关祭祖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如何祭祖?张家港市市区,立春前已经祭过祖了,不久后,家中老人过世,当年的年三十是否需要再次祭祖?立春后再祭祖可不可以?
心纪奠答:
春节祭祖是在年三十下午3点开始的,也是现今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一种祭祖方式,整个流程非常简单:就是做好一桌丰盛的晚餐。祭祖一定要多摆几副碗筷,还要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是在桌上摆上香炉和烛台,烧上一些黄纸等等
老人过世要上坟的时间是不被春节影响的,只不过过年不能贴对联拜年而已
网友问:中国古代祭祖的传统什么时候开始的?求回答,谢谢。
心纪奠答:
从远古时期时候开始。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岭南一带重视传统习俗,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