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网络祭拜网上祭扫-线上祭祀扫墓-网上祭奠平台心纪奠

创建纪念馆成功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完善纪念馆,追思亲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峪口公墓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路与昌金路交叉口东北50米,是您送已故亲人入土为安心愿的风水佳地。整个墓园显现出幽静、闲适、庄严、典雅,充分誉现尊贵,彰显先德之尊严,永存华夏殡葬文化。公墓安葬区建有二十几个方位,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墓位。碑型各异,各具特色,可满足不同丧者家属的需求。峪口公墓是合法经营、管理规范的公墓,具有高水平、高信誉、高质量、收费合理的特点。峪口公墓以“服务第一,丧属至上”为宗旨,竭诚为客户服务。

1164

个网上墓园

5960

人参与祭奠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创建纪念馆成功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完善纪念馆,追思亲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 太累了!妈妈!
    父母共育有6个孩子,这么多孩子,生育不易,养育困难,教育难上加难!为了解决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开销,父母开源节流,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除了种植责任地田外,还开疆拓土,变荒山野岭为肥沃田地,扩大种植面积40多亩,每天的劳动量是其他村民劳动强度的3倍以上。 据医学专家说,每生一个孩子,母亲体内就会减少相当于一颗牙齿份量的钙。我的母亲约每隔两年多就生一个孩子,先后生下六个,体内减少钙量就相当于六颗牙齿! 在坐月子里,奶奶一般用酸肉(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一坛子酸肉不是每家都具备)打汤给母亲补充营养。一般情况下,母亲临产前两三天都还在田地干活,往返都挑重担,整日地里刨食,圩日卖农产品补贴家用。坐月子刚满,母亲就闲不住了,又恢复往日的忙碌。 母亲是“上得了厅堂”的家庭主妇——接物待人礼节周到;又是“下得了田地的女汉子”——瘦小的身体支撑到所有的农活;更是“韧性十足的儿媳妇”——顽强的毅力使很多困难游刃有余地克服,乐观豁达、睿智灵活的品质使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糸梳理得井井有条和谐融洽。 母亲更是“上得了市面的经商高手”——农闲时节,母亲往返宜北三乡镇集市,担着红薯苗去明伦卖,再从明伦街买红薯回龙岩街卖,挑着“马蹄”去东兴卖,扛着土布去广荣卖,从广荣买“青蓝”(染土布的植物染料)背回来…… 母亲是插秧速度高手。在“散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为了争取更多工分,母亲与琬奶合作,专选大面积的田块插秧,是本村第四生产队的模范社员。 老五读初中时,母亲插秧高手的“宝刀未老”,为了创“外快”,凭着自己的特长加入到“赴明伦插秧打工队伍”,每天为了十元钱的劳动报酬,十多小时的持续弯腰!当年老五也不容易,曾一个人守家,既为学业又为家务,记得家里养一头猪,老五借老师(莫桂成)得钱自行买玉米(自家玉米虽不少,但早已出卖解决其它消费)回来喂猪。记得老五在小学时成绩很突出,后上初中后,可能家庭原因,成绩进步不快,为了提升成绩,母亲多次参加家长会并最后决定给老五转到东中就读。每逢东兴街,母亲很兴奋:一来可以去看老五;二来东兴街当时买卖贸易红火,可以做一些小生意赚钱。 父母既种旱地(刚开始以玉米、木薯为主——为家禽家畜提供饲料——卖禽畜换学费;后来种桑养蚕——直接换生活费,基本不用孩子供养)又种水稻 每年 “双抢”(既赶时间收割头苗,又抓时间种植晚苗)时节,父母是最忙的时期,父亲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给耕牛喂食,约半个小时左右牛吃饱喝足,父亲就安装好犁耙“设备”,肩背犁耙设备,手执竹鞭子,牛在前人在后,行走在空旷的田垠上,在晨曦与晨雾中渐行渐远,此刻我们都还在梦乡里……直到中午12时左右,父亲拖着疲惫的的身体,牵着“功臣”爱牛缓慢返回,往返于一亩多田里的犁耙作业相当于行走40公里,牛困人累的程度可想而知。母亲负责拔秧插秧,在父亲耙田后必须抓紧种植晚苗秧,否则生成时长不足影响收成。六个孩子的吃饭、衣服、学费……都靠“蚂蚁蛋”(大米戏称),所以母亲特别争分夺秒,为了减免往返时间,就带着干粮(一袋酸菜+一碗米饭+一瓶水)到田间,趁着中场休息时间就顺便充饥解渴,然后一直忙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傍晚才挑着秧苗蹒跚回家以备第二天插秧。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挑着秧苗到田间,先画界行,再抛秧把,然后弯腰插秧,整整一天的弯腰!第三、四天还继续,一直到(8亩多)插秧全部结束。每年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近几年去医院检查显示:母亲腰间盘突出。这是积劳成疾! 种植杂优水稻后,亩产提高了不少,但必须把头苗收成的二分之一左右拿去给“老庚”(卖给山里人)以换钱购买晚苗所需的化肥、农药、孩子学费、孩子衣服(父母自己每年基本不添新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走亲戚费,青黄不接之时,父母心身极其疲惫。忙着借米下锅,急着筹钱给子女开学,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前后,天还没亮,母亲就独自一人拿着扁担,夹着麻袋前往某村(母亲表弟家)借米,(本村到某村都是崎岖山路,约有3公里),走到村口,本村有一人(某某)看出母亲是外出借米,于是嘲讽说道“你家那群“猪仔”(6个孩子)在嗷嗷待哺吧,不容易啊”。母亲听而不闻,继续赶路。其表弟(借主)问;你能挑多少斤呀,我愿意借一担米给你。母亲答,你不管借给我多少,我都能挑得起!“可怜肩上已超荷,心忧孩饿愿多挑”,返回路上母亲又累又饿……,一百多斤的重担呀! 每年晚苗插秧两周后,就需要第一次追肥(尿素或碳铵,尿素效果好但价格贵,是碳铵价格的三倍左右,父亲勒紧裤带,迎难而上,一般选择尿素施肥)。头苗的粮食虽然说是比较丰产,但为了其它开销费用,已卖出差不多了,买化肥的钱已经不能指望卖米了。那时供销社看到了商机,就以“先拿化肥,等收成后再付款”的广告营销,这样就引来了很多“同病相怜”的民众前来排队购买以解秧苗的“燃眉之急”。母亲当然也挤进水泄不通的人群排队等待购买。
  • 艰苦奋斗的母亲
    第二章 艰苦奋斗,相夫教子,大嫂为母,视同己出。 1973年,母亲经人介绍与本村门当户对的父亲结为姻缘,父母有相似的少年:母亲12岁丧母,最高学历为小学三年级,父亲13岁丧父,最高学历为小学五年级;分别是村里的明理女孩和有宽广胸怀的男孩,两人皆为村里同龄人的榜样。结婚那年,父母都20来岁,父亲比母亲大3岁。 父母结婚时,是在曾祖父时代建造的瓦房(五间),曾祖父有三个男孩,此五间瓦房住着三户人家,(祖父排行老三,祖父于父亲十三岁时去世,留下祖辈房产的就是这所房子中的1.5间,后来父亲自行补建一小间接连着原来的房子),三个大家庭蜗居在这所老屋子,拥挤程度可想而知。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据父亲口述,在他十八岁开始,就日夜筹划着另行建造新房子。 传统的房子主要需要几大要素。 其一是木材。父亲多次去达科舅家(祖母的娘家)求援,白天父亲与舅家表弟劳动,晚上与表弟秉烛夜谈,倾诉心中想法,谈到动情处,父亲流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泪水,其两个表弟深受感动,决定赠送造三间房所需的柱子木材(房子的主体木材),通过野马河水路通道将木材运输回来。 其二瓦片。在生产队劳动之余,父母每天冥思苦想,后来达成共识:打算用三到五年时间,自己烧制瓦房所需的瓦片。接着寻找土质优良且粘性超强的地方作为制瓦的采泥基地,找到基地后,先把黑泥层挖走,一直挖到黄泥层(需深挖两米左右才得到制作瓦片需要的优质土质),然后在黄泥层,上一层一层地松土、再挑适量水注入土池、然后牵着耕牛在土池里往返来回走动以搅拌黄泥,增强黄泥粘性。再把泥浆堆积成泥糕,准备好制作瓦片的模具,切割泥糕片,敷在模具上,再用刷板刷一圈,生瓦制作完成。接着就必须搭建放置生瓦的毛草棚房,棚子地上铺一层锯木粉末,然后整齐排放生瓦。一个多月后,生瓦变干硬后就准备入窑烧烤,这是个很关健的环节,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差错,那将全功尽弃。接着择地挖瓦窑洞,搭架,将生瓦移进窑洞内,然后“招工买马”,全村各户互助合作,轮番集体群策群力来帮助,上山砍柴,砍下连枝带叶的柴禾,一梱梱地捆绑好,每梱重五十公斤左右,约需几千梱方可足够烧制,接着夜以继日,连续十天十夜地高温烧烤……最后大功告成!出窑后,以圆柱形堆放成品瓦片。 其三是石料。父亲看重一所房子:原地主房,后解放后人民政府被没收当着村大队办公楼(村委会),此房乃本村“第一豪宅”,两套三间石木结构前后相连,石材方正,石料上乘。父母商量后,与一村民合伙,于1976年,以1600元买下(各占二分之一),如何去筹集800元?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天文数字!父母经几个月努力,终于买卖成交。 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操办叔叔的婚礼),在万事基本具备了,并没有建造新房!也就没有拆掉“第一豪宅”采石,同时把多年烧制瓦片卖了。那堆木材因一场火灾烧毁殆尽,剩余的部分锯切成木板往东兴出卖。在我5岁左右时,乔迁来这个“第一豪宅”居住,一直住到2008年。后来建了楼房,才搬走,又回到曾祖父房子的旁边!父母亲一辈子“住房三迁”,其中辛劳不言而喻。原来母亲在荒坡上整理出来当作瓦窑基地的那块地就成了养猪饲料基地之一。前几年征地被征用补偿所得,母亲一分都不舍花费,保存在由五六层塑料袋卷成的“保险包”里。 母亲是当地典型的贤妻良母,视家婆为家母,与家婆无话不说,既是儿媳妇更是家婆的知心朋友。有人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理的关系”,但母亲与家婆共同营造的和谐温馨环境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书写了民间婆媳关系的新篇章。父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母亲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祥和氛围。视小叔子如自己弟弟,把父亲的姐姐当作自己的姐姐,母亲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园。父母一起生活半个多世纪,休戚与共,伉俪情深,彼此善解人意,相濡以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是当地典型的模范恩爱甜蜜夫妇。先后生育大姐(现居广西某县城自主创业)、本人(现居广西某县城教师)、老三(现居广西某县城教师)、老四(现居广东某市自主创业)、老五(现居广东某市自主创业)、老六(现居广西某市高职高专教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叔子到了谈婚的年龄了。父母践行“长兄如父,大嫂如母”的传统职责,以家长的身份举全家之力,倾所有积蓄为小叔子操办婚礼。其规模轰动一方,堪称当地首例,祖母喜出望外,兴高采烈!这一婚礼温暖了小叔子幼年丧父(叔叔比父亲小10岁)的冰冷之心。可惜事与愿违,小叔子与新娘子结婚仅有一年就“从好聚到好散”,父母悲痛欲绝而又很快振奋精神起来,准备筹划小叔子的第二场婚事。再经几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积累,基本具备了操办婚礼的物质基础。接下来就由母亲串门入户寻找媒妁牵线搭桥,很快小叔子就迎来了第二场婚礼也是最后最好的选择机会,现在叔婶感情如鱼得水,生活甜蜜,已当上了爷爷奶奶,孙儿、孙女聪明伶俐,全家长居南宁,享受天伦之乐。
  • 少年丧母的母亲
    第一章 少年丧母,自强不息,惊人举措,感天动地。 外祖母生卒不详,祖籍庭仙。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给外祖父,两人虽然婚前不相识,但在“先结婚后恋爱”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相敬如宾,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感情在共同经营的小家庭中升温,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先后育有九个孩子,母亲排行第九。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母亲的八个兄姐先后不幸夭折。 母亲于1949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午时出生,成为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公主”。为了给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生好强的外祖父开始“南下”(沿着小环江河:龙岩-东兴-长美-怀远-宜州市区-柳州从事水路运输生意),在“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环境下,能有这个南下创举的勇气,在我们当地实属罕见,同时也佩服曾外祖父的开明——同意孩子“走天涯”。通过长期“南下”奔波劳碌,外祖父的家庭生活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其本人也开拓了的视野和增加了见识。每趟“衣锦还乡”之时,都有一群群不同年龄段的父老乡亲云集家中,强烈要求外祖父讲述在外面的见闻,外祖父即使再忙,也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听众洗耳聆听,如痴如醉,直到夜深人静,接着外祖父和大家分享怀远特产和柳州美酒。 相见不易别时更难。为了生活,外祖父总是来去匆匆,曾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对外祖父的思念和担心与日俱增。三人相依为命,过着小富则安的平静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曾外祖父仙逝,祸不单行,在母亲12岁时,外祖母也不幸去世。外祖父不再“南下”了,回到生他养他的老家,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为了给外祖父安心劳动争取更多工分,小学三年级的母亲,乖巧、明理、孝敬,主动强烈要求辍学回家,帮助外祖父煮饭和挖蚯蚓养鸭,从此母亲与课堂告别。但母亲勤奋好学,劳动积极,为人处事甚得左邻右舍赞叹不绝。曾多次代表本村本乡到县城开会,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母亲不但学会唱当地山歌,还学会唱不少革命歌曲。传承着外祖父敢于挑战困难的基因,那些年,少年的母亲步行到明伦,再坐货车去县城,有时候也从龙岩直接步行到县城。据母亲回忆,那时一桥尚未搭建,依靠摆渡过河,早晚去粮食局(现大广场)后面的大环江河畔(码头)洗漱……据当地基层政府元老说,母亲那时是基层干部的培养对象……但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外祖父不很情愿让母亲远走他乡,从政启蒙之路从此终止。 失去母爱后,母亲化悲痛为力量,白天坚强地劳动和参与各项生产队集体活动,傍晚舂米、喂猪、鸡、鸭。少年丧母的痛苦只能在夜里以泪洗面。有一天,母亲的发小(奶梭)告诉母亲,有几个小男孩因玩耍需要不断将小石子砸向外祖母坟墓,视外祖母坟墓为母爱灵魂依托基地的母亲心在滴血,而敢怒不敢言。偶尔因家庭琐事被外祖父训话后,母亲心里难受时也偷偷跑到外祖母墓地诉说自己的想法…… 生活还在继续,念母心切的母亲突然有一个想法:找继母续弦!说到做到,母亲到族里一家(公展家)寻求帮助为外祖父牵线搭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三番五次的求助,公展(人名)庄重承诺为母亲找继母。于是在若干几个月的努力下,母亲迎来了来自板乐籍的继母,全家高兴极了!跟继母过来的还有一位帅气十足,比母亲大三岁的哥哥,一家四口的新家庭由梦想变为现实。同时母亲主动强烈寻找继母的佳话一时传开,都说母亲了不起!新来的母亲,新到的哥哥,崭新的家庭孕育着全新的希望。新夫妻双方恩爱,新兄妹关系融洽。 1966年,新家庭组建2周年的那年,母亲的父亲时年60岁左右,母亲的继母时年50岁左右,这一年有一个大大的惊喜——母亲的弟弟诞生啦!母亲特别高兴,从此有兄有弟,全家其乐融融!每天为了减轻父母任务,母亲主动要求看护弟弟,对弟弟有求必应,呵护有加。据母亲回忆,有一天母亲的同伴相约一起赶街,母亲就背着弟弟和大伙一同前往,在步行赶街的往返路上,母亲汗流夹背,同伴热情帮助想帮母亲背弟弟一程,弟弟怎么也不同意,并说“我只给我姐背,就不给你们其他人背”,可见姐弟情深从小开始。母亲只能一人背着弟弟往返。为了近距离照顾家庭和方便探亲尤其为了更好地呵护弟弟。母亲决定:以后出嫁,就嫁在本村。
  • 生平与祭文
    先母生平与祭文, 且化悲痛为力量。 出生于建国当年, 公元一九四九年。 成长于困难时期, 1958至1962年。 成熟结婚文革时, 1966至1976年。 生育于计生时期, 当奶于放三胎时。 把恩情送给父母, 把亲情送给兄弟。 把真情送给家婆, 把爱情送给丈夫。 把深情送给妯娌, 把热情送给叔姑。 把友情送给邻里, 把同情送给孤寡。 把激情送给劳动, 把事情给自己扛。 把坏心情丢在外, 把好心情带回家。 先母梁凤姣太奶, 丁山癸向兼未丑。 四月初五葬根叮, 晚上八点三十分。 亲朋好友八十人, 不辞辛劳上山坡。 另有几十人后勤, 带孝期间帮大忙。 祖籍庭仙外祖母, 芳龄与外祖父婚。 先后生育九子女, 母亲排行在第九。 公元一九四九年, 农历十月二十二, 午时诞生于上料。 十二岁痛失母爱, 三年级辍学归家。 乖巧懂事更明理, 代表乡村去开会。 步行先到明伦街, 再徙步走到县城。 当年一桥未搭建, 依靠摆渡到对岸。 早晚洗漱在河畔, 现在广场河堤边。 浅学识字而好问, 思想觉悟书教书。 本是干部培养苗, 父不情愿仕途止。 长期开会与交际, 擅长山歌会红歌。 少年失母痛难忍, 时常跑至墓地泣。 主动求助寻继母, 板乐继母携子嫁。 半夜划船甲棒返, 母亲碾米女汉子。 继母续弦第二年, 公元一九六六年, 欢天喜地弟出生。 为方便照顾家庭, 毅然决然嫁本屯。 公元一九七三年, 与严父结为姻缘。 贤妻良母传佳话, 相夫教子子成才。 伉俪情深树典范, 温馨生活彰家风。 视小叔如同己出, 倾尽财力办婚礼。 日夜任劳又任怨, 开荒拓土近百亩。 生育有六个子女, 一男五女都立业。 广东南宁到环江, 或自创业或园丁。 十月怀胎母遭难, 一朝落地母心宽。 赤身无有一根线, 总问先母要吃穿。 夜夜五更难合眼, 母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有病请医看, 情愿替孩把病担。 东拜菩萨西拜仙, 焚香抽签求仙丹。 孩儿病情得好转, 先母方才展笑颜。 学走恐怕跌石坎, 常防火与水边边。 时时刻刻心操碎, 行走步步用手牵。 会说会走三岁满, 学人说话先母欢。 七岁八岁送学堂, 望儿发奋赛圣贤。 衣袜鞋帽都办全, 冬穿棉来夏穿单。 先生打儿母心酸, 拂袖掩面泪擦干。 先母真情比海深, 为孩花钱不心疼。 早起晚睡赚钞票, 自己不舍花分文。 莫让孩儿比人差, 恨把黄土变金银。 儿女出门母挂念, 梦魂都在孩身边。 常思常念常许愿, 望孩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全不见, 东奔西跑夜不眠。 贤妻良母传佳话, 养儿养女一样看。 二七八岁结姻缘, 烧香问神求灵签。 力出尽来汗流干, 花钱多少难算尽。 为了儿女把账欠, 成家立业儿女安。 先母操心仍不断, 千辛万苦都受遍。 先母恩情有千万, 如若生儿母不管。 儿女焉能有今天, 先母心糸儿女身。 操心操到病满身, 满头青丝变白发。 脸起皱纹肢变形。 儿女回家笑常在, 嘘寒问暖忙铺床。 先母年老得病患, 谁请医来药谁煎。 忙碌勤俭一辈子, 委屈自己为儿孙。 公元二0二二年, 农历四月初四日, 未时辞世太突然。 痛恨庸医不谨慎, 弥留之际无人守。 父母婚姻半世纪, 父恩母爱慈为怀。 遗憾五一一辈子, 没陪母亲上医院。 思前想后多愧疚, 色难更甚于食难。 医院信件述冤情, 人走茶凉何公道。 孝经五天连五夜, 去世之后万事空。 当家才感柴米贵, 养儿方知先母恩。 中年不惜母亲恩, 惜时已阴阳相隔。 羊亦有跪乳之恩, 鸦尚有反哺之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命有来必有去, 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 今天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 枯槁尸身存木棺。 儿女找母伤心啼, 好友痛哭灵柩前。 逝去不知得与失, 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 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 训言不足太遗憾。 生前贫困无肉食, 今日奠肉盛满盆。 香猪清香扑鼻味, 何时能再得品尝! 佳肴满桌摆面前, 亲友痛哭在坟旁。 想要发言口无声, 想要睁眼目无光。 往日安寝在高堂, 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归葬出门去, 想再归来没指望。 茫茫荒野草葱绿, 萧萧夏风抖树枝。 已是四月初五日, 亲友送母上坡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 坟墓高高甚凄凉。 鸟儿慢飞长悲鸣, 河水滔滔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 永远不能见曙光。 刚才送葬那些人, 各自回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 他人早忘已欢唱。 逝去还有何话讲, 寄托此身在土坡。

祭拜祈福

107950

建馆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提示
创建纪念馆成功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关注心纪奠公众号,输入手机号或名字即可领取纪念馆,完善资料及相片,追思缅怀。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立即去缅怀
关闭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纪念馆免费建纪念馆

建馆量: 12W+祭拜次数: 765W+

关闭
发布讣告
发布讣告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讣告免费创建讣告

操作简单方便高效快速传播

关闭
创建家谱
创建家谱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家谱免费创建家谱

家谱:9208 祭拜: 765W+

提示

请使用如下方式下载心祭奠APP

方式一: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后输入手机号或逝者名字领取纪念馆编辑完善逝者资料,上传相片视频。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方式二:下载心祭奠APP
下载心纪奠APP
方式三:微信联系平台客服编辑

复制并打开微信

点击此处返回

纪念馆12W+

祭拜765W+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