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民间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直以来,挂艾草和菖蒲都是节日期间的重要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和菖蒲呢?端午节扫墓带什么东西?本篇就带大家进行逐一解答。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用
在民间,端午节被人们视为毒日,同时,插艾草和菖蒲也是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重要习俗之一,那么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用处呢?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蒲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端午节扫墓带什么东西
扫墓祭祖是传承孝道的一种方式,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也需要祭扫先人,那么端午节扫墓可以带什么东西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香烛
香烛是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素酒
扫墓的过程就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贡品
建议购买“苹果、桔子、香蕉、蛋糕点心、饼干”五种贡品就可以。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纸钱
纸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冥钱,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在烧纸钱时,一定要焚烧干净。
饭菜
饭菜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很多人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生前的事迹,让下一代勿忘祖先。
包袱
“包袱”,即扫墓者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先人。
除了传统的祭拜方式,端午节也可以采取网上祭祀。为倡导文明新风尚,不少地区提倡广大群众采取网络祭祀等绿色祭祀方式,我们可以在网上给亲人建一个纪念馆进行网上祭奠,把亲人的相片,脑海中的记忆记录在纪念馆中,在线上缅怀,又可以保存在云端供后人缅怀,让生命故事得已传承,这也是对逝者另外一种有意义的缅怀方式。
如何进行网上祭奠,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来操作,其实流程很简单,1分钟就可以完成。具体流程如下:
以心纪奠网上纪奠平台为例:
1、请点击上方按键“免费建馆”,输入逝者姓名,创建人手机号,输入验证码,点免费建纪念馆按钮即可完成建馆,最后保存好建馆二维码。
2、a、方法一:点微信右上角+号打开扫一扫,选择图片扫码,选中第一步保存的二维码。即可进入纪念馆。具体参考如下图:
b、方法二:或者点微信右上角+号选添加朋友,选公众号,在搜索框中输入“心纪奠”公众号,点击心纪奠关注,在底部输入框中输入逝者名字或手机号领取纪念馆即可。具体参考如下图:
3、进入纪念馆后,可以上传逝者相片,视频,邀请亲友一起来追思缅怀,同时可以选择相关祭品,如冥币、香箔,蜡烛、鲜花等进行在线祭拜、祈福。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很多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美食,端午节也不例外。在民间,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传统,那么端午节吃粽子有何来历故事呢?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从古传承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端午节有何来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关于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端午节挂的艾叶什么时候取下?有时间限制吗?
心纪奠答:端午节取艾叶是没有时间规定的,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干了以后,没有了味道了才会把它们取下来的,因此艾草一般会在家门口悬挂一个月左右。
网友问:端午节挂的菖蒲为什么有辟邪的说法吗?麻烦了,谢谢!
心纪奠答: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将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照片会泛黄,手机会坏会丢失,头脑中的记忆会日渐模糊,为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和敬畏。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