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知最早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交汇之际。那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呢?清明节的时候该怎么祭奠呢?下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以扫墓祭祖为主,但也还有很多别的活动。清明节除了祭奠之外,还有哪些习俗是我们常见的呢?下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习俗。
1、踏青
踏青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2、植树
清明前后,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正是植树的好时节。这个时候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正是因此,我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4、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而清明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的文化,那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呢?下面为您介绍情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时候该怎么祭奠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这个节日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举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下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时候该怎么祭奠。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2、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3、网络祭奠
可为逝者在网上建立一个灵堂,方便随时缅怀和祭奠,既能避免环境污染,又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关注心纪奠公众号或者点击页面上的创建纪念馆,输入手机号验证码之后,就能立刻建立一个不会消失的纪念馆了。
清明节祭奠的注意事项
清明节祭奠的时候,除了要知道祭祀流程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疫情防控的要求、安全问题等等,下面为您介绍清明节祭奠的注意事项。
1、遵守规定
清明节文明祭祀,要遵守规定。不同的祭祀场所有不同的规定,作为祭祀人群,一定要遵守规定,不要擅自妄为,扰乱秩序。
2、保护环境
清明节文明祭祀,要保护环境。文明祭祀就要求绿色祭祀,所以最好选择鲜花、食品等祭祀方式,而不烧香蜡纸钱等。
3、听从指挥
清明节文明祭祀,要听从在指挥。在特殊的时期,每个场所都有一些特殊的管控规定,比如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等,作为祭祀者要听从场地工作人员的指挥。
4、注意安全
清明节文明祭祀,要注意安全。祭祀时特别要注意防火问题,特别是在野外等地,更是要注意,不要随便点燃烟火等,以免引发灾情。
5、奉行节俭
清明节祭奠的时候要注意奉行节俭,避免过度浪费。祭奠的物品在心意而不在多说,有些不必要的过于夸张的物品,能省则省即可。
关于清明节的相关问答
网友问:清明为什么要种树呢?清明节的时候有种树的习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心纪奠答: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
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网友问: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有什么呢?清明节的时候有什么传说故事呢?
心纪奠答: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