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里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的时候人们会隆重的庆祝,那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呢?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下面为您介绍春节相关内容。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各个民族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相同也有不同,那么少数民族的春节是怎样的呢,下面为您介绍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1、壮族
壮族的春节时间是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时,家家都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美食,米饭也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此外,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除夕晚上不吃。壮族的粽子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壮族的粽子香味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拜访都要请他们吃粽子。春节期间还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2、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如今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秋收前要过“望果”节。人们穿着传统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达到娱己娱神的目的。传说,这些习俗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藏族地区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已经在此地广泛传播了。藏历十月过新年,应该就是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3、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4、春节祭祖
说到民族的传统就不得不提,逢年过节都会进行的祭祖习俗了,春节祭祖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习俗。在春节的时候会准备好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祭祖也能在网上进行了,只要关注心纪奠公众号或者点击本页面的免费建馆,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就能一键建馆。
春节习俗放鞭炮
在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放鞭炮来庆祝,用来活跃节日气氛,为寒冷的冬季增添喜气,同时也是从古至今的一种习俗。那么在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下面为您介绍春节习俗放鞭炮的由来。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荆楚岁时记》就有关于爆竹的记载,在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鬼。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也没有火药和智障,人们便想出了烧竹子的方法来发出爆裂的声音,认为“爆竹”之声可以驱逐疫鬼瘟神。
到了唐朝,鞭炮也被人们称为“爆竿”,唐人想出的办法是将一支很长的竹竿逐节燃烧,可以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关于这个场景的记载,有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春节的习俗及寓意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样,春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为您介绍春节的习俗及寓意。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民间也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十分久远,据说最初是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按照农历计算节日,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官方日历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融于我们血脉中的传统之一,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浓缩。春节习俗发展到现在是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过春节也成为了华夏儿女们的重要精神寄托,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社会伦理观念。
关于春节的相关问答
网友问:北方地区在春节的时候有吃饺子的习俗,那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吃饺子,春节吃饺子表示着什么意思呢?
心纪奠答:
饺子的谐音是交子,表达的是大吉大利的意思。“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与“交子”谐音,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网友问:春节的时候,是我国灯笼最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那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挂上灯笼,春节的灯笼具体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心纪奠答:
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实在过去的时候,并不每家都能挂灯笼,只有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但红色灯笼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换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关于挂灯笼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位置,百姓觉得他很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