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又被人们称为“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等,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要逐渐变冷,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那么寒衣节有着怎样的起源?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秦国迎冬的礼仪转化过来的。 据《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 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就变成了后来的寒衣节。
但不管寒衣节有着怎样的起源,都表达了炎黄子孙人文道德价值观——血缘纽带的宗族观念、寻根问祖的孝道理念、尊重生死关爱生命的宇宙观。寒衣节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时间流转的感受,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一年四季,往复循环,天气变得越来越冷,进入寒冬后,人们会为亲人送上温暖的衣物,远在黄泉之下的亡亲,当然也需要在十月添衣过冬,作为亡者亲属,我们有义务为其置备御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
有一种思念,是淡淡的幸福,有一种幸福,是常常的牵挂,没有永恒的存在,很多的话都来不及诉说,很多的恩情都来不及报答。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又一年寒衣节,一年一年的牵挂,一年一年的思念,在寒冬来临之际,很多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为已故的亲人送寒衣,不妨关注心纪奠公众号,为先人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捎去满怀思念的寒衣,让逝去的亲人,在“那边”也能收到温暖的衣物。
寒冬已至,暖暖添衣 ,寒衣节,这个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节日,但也是一个倍感温暖的节日,愿所念之人,平安喜乐,愿逝去的人们,在天堂也不再孤冷,愿思念与牵挂远去,尽享温情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