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起中秋节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时候是团圆吃月饼的节日,而中秋节也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那么,大家知道2021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哪天吗?下面由心纪奠小编为大家讲解农历八月十五是哪天、农历八月十五做什么以及农历八月十五的传说等相关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是哪天
2021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阳历的9月21日,星期二,辛丑年 【牛年】丁酉月 壬申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做什么
中秋节节日习俗最早是源于唐朝时期,后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形成了如今的中秋节。并且在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那么具有这么久历史文化的中秋节节日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内容将为您讲解。
1.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2.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3.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因此,大家除了在中秋节祭月以外,还会选择还在中秋节祭祀自己的祖先以及逝去的亲人,有些地区的人,还会选择在这一天去进行扫墓,对这个非常的重视。后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去,为了保护环境便开始推行文明祭祀,大家慢慢的都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
其中,网上祭奠最为流行,因为它非常的方便,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一部电脑既可以完成祭祀,并且没有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对于在远方不能回家祭拜的人来说,这也是尽孝道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网上祭奠还可以邀请自己的亲人一起,不需要大家抽时间聚在一块一起去祭奠,非常的方便。有想法的可以点击文章下方的心纪奠公众号进行咨询哦!
4.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5.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的传说
中秋节很美,中秋节的传说亦美,中秋节有这么几个传说,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下面让心纪奠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秋节的传说。
1.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然后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2.吴刚伐桂
据传吴刚虽是一位修道人,可是修道之心不坚定,常常偷懒,所以师父处罚他砍伐桂树,以磨炼他的心志、克服他修炼路上的障碍。那桂树不是普普通通的树,具有一种迅速再生神力,吴刚砍下一斧,不久,桂树的创伤就能愈合。吴刚砍累了,休息一下,桂树又愈合了,所以,他所作的功,都前功尽弃,桂树仍然完好如初。
如果,吴刚能够坚定意志、提高力度,超越自己当下所在层次,那才能赶上桂树自愈再生的速度,才能日有所进完成他的任务。修道,“恨铁不成钢”啊!
3.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4.嫦娥飞天
按照古老的传说,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后羿,妻子叫嫦娥,后羿无意间得到了一包不死药,给了妻子嫦娥保管,同时告诉她这个是毒药。不料给天上神仙知道了,想要,有一天后羿出去打猎,神仙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自知不是对手,便吞下了不死药,没有想到成了仙,去了月球。
有一天,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是哪天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中秋节”,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人知道这个原因吗?
心纪奠答: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网友问:我们都知道中秋节会举行一些习俗来进行庆祝,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心纪奠答: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