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替去世长辈做善事,人去世后有过七的说法,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通常持续5到7次就可以断七。那过七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呢?该做什么事情呢?七七替去世长辈做善事可以积德吗?下面为您介绍过七相关内容。
七七替去世长辈做善事
过七应该做什么呢?过七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七七替去世长辈做善事可以吗?下面为您介绍。
对于过七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一般是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因此七七替去世长辈做善事也算是给长辈积德了吧。
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
过七七应该怎么做
我国民间有给逝者过七的习俗,七七是过七习俗的最后一项了,那过七七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为您介绍。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七七指停灵的天数(一七指7天,七七指49天)这期间不杀生,不沾荤,不说大话,不说恶毒话,不嫖娼,不说慌,多念经。
在烧七的日子里,如果逢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叫天七,说明死者罪过比较大,要好好为其超度,免得其到阴间受罪,所以这天要按着逝者的年龄,往坟头上插三角形的小白旗,为逝者赎罪。
做七需要准备什么
过七作为一项相对传统的祭奠习俗,有着繁杂的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下面为您介绍做七需要准备什么。
死者逝世后,每七天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负责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俗称做七。共有七个日期,分别是头七,由孤哀子负责准备祭品;二七,由媳妇负责;三七,由出嫁的女儿负责;四七由侄女负责;五七,由出嫁的孙女们负责;六七,由出嫁的侄孙女或曾孙女负责;七七(或称满七),由孤哀子负责。
头七拜菜时准备的一份三牲:如猪肉、公鸡、鱼、酒。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饭、米粉、春乾(象徵有馀)、韭菜(天长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劳)、鱼丸、肉丸(中状元、当议员),肉片、菜头(好彩头)、猪肠(生男孩)、鸡翅前膀(易谋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红圆、发粿(象徵子孙团圆兴旺)、面头山(又称子孙山或女儿山)。
金银纸钱: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银纸。
关于做七的相关问答
网友问:做七完成后,安葬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安葬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心纪奠答:
一、由家属确定安葬时间,是否需用鲜花、花篮和悼念仪式。
二、安葬前,墓地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把墓碑打扫干净,撑起安葬专用伞。
三、祭拜、烧香。切勿使用化学香、劣质香祭拜;这样反而招致不利风水,得不到先人的福荫庇佑的,一般是天然香最为合适的。还有,想要趋吉避凶,可以在安葬时佩戴一款吉祥物护身,趋吉避凶的。
四、亲属二人一组在供桌前行礼、祭拜。
五、祭拜后家属站立两侧护灵。
六、到墓地后,守护工作人员撤离,由负责安葬工人协助家属摆放随葬用品。
七、由亲人在墓碑前安放祭奠品、鲜花。
网友问:头七晚上该怎么做?过头七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呢?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心纪奠答:
头七的时候准备的食物是在家中,过了头七食物可以吃。
烧天梯的习俗每个地方不一样,最好在本地问一下年龄大的人。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你知道吗,没有比创建一个纪念馆更有意义的缅怀。深情的祭文,隆重的葬礼都是过眼云烟,能让后人记住的,就是把逝者一生的印记保存起来,30年、50年、子孙后代都可以看到逝者的事迹,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和孝道。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