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饭留给了战士,妻女却沿街乞讨,在他看来,国家利益大于天,他就是马振华,一位抗日传奇英雄。
马振华出生在盐山县旧县镇后韩沙洲村一个佃户家庭,父亲忍饥受冻供他读书,他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办起贫民小学。这期间,他组织民众向地主抗租、抗税,深受贫苦农民拥护。
1932年由刘格平介绍入党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救国救穷人出苦海连在了一起。独生子马振华离别双目失明的父亲、含辛茹苦的妻子、幼年待育的儿女,走村入户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民众,发展党员,组建起一个个农村党支部,为后来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山河。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一切力量团结抗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马振华心中有大目标: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抗日唯大。谁主张坚决抗日,又有民众威望,能够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救国,就由谁在“双救”里领头。在民族大义面前,讲不得个人得失。
在1935年的津南各县,一提起串书馆的“李先生”,贫苦农民和进步师生人人皆知。 “李先生”就是马振华。
自1934年起,马振华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他有时扮作串书馆的笔墨商贩,出现在师生中;有时担上货郎担,走街串巷;有时扮作打短工的农民,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期间,他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先后组织起读书会、互助会、老人会、儿童团等,并在农村、学校建起一个个党支部。
“七七”事变后,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任组织委员。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其后,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
1938年,马振华调任地方工作。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有一天,马振华的爱人为躲避敌人迫害和谋求生路,带着孩子逃荒讨饭来到宁津县东部一个村庄。恰巧,马振华在这个村庄视察工作,他抱起孩子亲了又亲,随后摸着孩子的头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 ”孩子跟着母亲默默地走了。同志们都埋怨他不该这样无情,马振华却说:“这样的群众太多了,只有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仍在宁津广为流传。
在地方工作期间,马振华先后在津南建立起农、青、妇等群众抗日团体,掀起了津南300万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潮。
1939年7月,马振华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为了指挥抗战工作,他经常深入敌区召开各种会议。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来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召开秘密会议,不料被柴胡店据点的敌探侦知。敌人纠集了柴胡店、大柳、长官、杜集、黑魏家、孟集6个据点的日伪军300余人,趁夜包围了薛庄。发现被围后,马振华与数十位革命同志一道同敌人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马振华等11名同志壮烈牺牲。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