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如今已到夏末,重阳节的脚步渐渐近了。它既表示秋天的到来,也是一个可以出去锻炼身体的好节日,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敬老节。那么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是什么呢?重阳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下面为您带来关于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
重阳节别名重九节、登高节等,节期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庆祝这个节日,一般是出游赏秋、登高远眺等。那么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有哪些呢?下面为您介绍。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六、重阳节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时代发展到了今天,重阳节扫墓的气氛已经被逐渐淡化,心纪奠为了传统民俗的传承,特地开发了一个可以网上扫墓的平台。只要点击下面图片或者关注心纪奠公众号就能为亲人或者祖先创建一个将纪念馆,将亲人的照片传到纪念馆里,可以随时随地祭拜,还能上香、献花等。
重阳节的来历
我国重阳节的时间是九月初九,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和故事,下面就为您介绍其中一种。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所以就被叫做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魔每年的九月九日都会出来作恶,残害无辜人民的生命。此时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决定远走他乡,拜师学艺回来打败这个魔。桓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道长愿意收留,因此桓景便留在了道长身边学艺。有一天,道长告诉桓景,在今年的九月九日当天桓景一家会有危险,因此让他快点回家并带上装有茱萸的布袋,带着一家老小登到高处饮菊花酒来消灾。等到桓景回到家之后,让父老乡亲每一个人都拿上茱萸,在登高处等待着魔的出现。
果然魔最后终于出现了,但是当魔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时,却迟迟不敢上前伤人,因此桓景便趁机杀掉了魔,保护了大家的安全。从此重阳节便流传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其中饮菊花酒被人们当做长寿酒饮用。
重阳节的发展和变迁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重阳节在各个朝代都经过怎样的变迁呢,下面为您介绍重阳节在各个朝代的发展。
一、周汉两朝:重阳节的雏形
《周礼》:“羞笾之实,糗饵粉瓷。”郑玄注:“此二物(按:指饵、瓷)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瓷。”《事物纪原》记载:“齐景公始为登高”。《离骚》记载:“橄又欲充夫佩帏。”这句话的意思是将茱萸装在香囊中,装作香草,“橄"就是茱萸。
在重阳节形成前的周代就有重阳糕,只不过当时重阳糕的名称叫瓷、饵等;人们也有登高望远的活动;因为茱萸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古人把茱萸看做能驱邪辟恶的神物,人们在登高的时候也会佩戴茱萸。在汉代,有“享宴高会”的风俗,这是重阳节形成过程中的起始,但不能证明已经有了节日意义。
周汉两代的日常生活习俗对后代节日形成了重要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重阳节盛行
重阳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节日,重阳节在晋朝最受重视,节日活动很隆重。这主要是因为一则传说。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框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口:‘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莫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菜萸囊,盖始于此。”
登高是重阳节最主要的风俗活动,古人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既是为了驱邪避灾,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寄托情思。最有名的当属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成为古代重阳节的标志性节俗。
到南北朝时,人们对于重阳节驱灾避邪的节日意义已逐渐淡漠,而在节日中追求快乐愉悦的娱乐习俗则逐步成为主流。
三、宋代:活动丰富的重阳节
赏菊:赏菊习俗盛行于宋代。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化菊,白而檀心口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南宋时期延续了赏菊的习俗。《梦粱录》记载:“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二株玩赏。”
四、元明清:重阳节的习俗基本固定
元代,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和赠送重阳糕等习俗,继续在汉族地区流行。
明代,从九月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从初四起,换上罗衣和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重阳节当天,皇帝到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在北方城市,如北京、开封,流行在这一天吃花糕。
清代,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茱萸,饮茱萸、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赏菊等习俗。重阳糕制作精美,配以图案,而且品种多样,人们相互赠送食用。
关于重阳节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过重阳节重阳节有什么益处吗?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心纪奠答:
1.人生的精神补偿
在人类还无法完全认识与控制大自然以前,祭祀所体现的无疑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在人们心目中,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
2.寄往天国的祝福
葬后三天进行"关三",丧家要提着酒菜等祭品,奠祭死者。以后每逢年节,生忌日也都要以丰厚的祭品祭祀死者。人们不厌其烦地祭祀,主要还是一种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心情的表现,是一份寄往阴间的对死去的亲人的祝福。
3.社会秩序的管理功能
最初人类对自然神的祭祀,目的就是企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因为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强大的自然力束手无策,总觉得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天地鬼神手中,人们想通过丰厚的祭品,虔诚的祭祀来娱神娱鬼,使之不要加害于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对祭祀加以利用,并给祭祀仪礼以种种规定,强调祭祀礼仪对人民大众的管理功能。
网友问:重阳节是怎么从一个传统节日逐渐变成敬老节的呢?重阳节敬老的历史是什么呢?
心纪奠答: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25%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从上个世纪%" 年代以来,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已成约定俗成之势,并为全社会所公认。
首先,重阳节是夕阳红的象征。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五谷飘香,是收获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年节成熟,象征夕阳红。
其次,“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九九重阳是双九重叠、日月并阳,人们认为这个日子很特殊,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应该特别对待。用它来象征年高德劭、年德并应的老年人最为贴切恰当。因此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也是顺理成章。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