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马上就要来临了,大家在庆祝节日的同时有些讲究和禁忌事需要注意的,那么,中秋节有什么讲究和禁忌?下面由心纪奠小编为大家讲解中秋节有什么讲究和禁忌、中秋节习俗以及中秋节发展演变历程。
中秋节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是合家团聚的节日,但是在这么美好的节日里,同样存在一些讲究和禁忌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么,中秋节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1.中秋节大家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穿上红色的内衣内裤,随身要携带红绳,可以将红绳系在手腕上,注意男左女右。
2.中秋节这天不适合结婚,大家想想中秋节怎么来的就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一段非常凄惨的爱情悲剧,爱人之间的生死别离才铸成了这段关于中秋的神话传说,喜庆的节日对于部分人来说并非都是好日子,要因人而异,比如与今年相冲的属相一定要注意,当然从现实生活来说这一天很多人都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结婚客人可能会缺席,所以要慎重考虑。
3.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在八月十五这天赏月,比如最近身体不适或者比较虚弱的朋友实际上是不适合外出赏月、拜月的,另外最近刚刚生育完的女人也不适合外出赏月,当然还有在官场、商场失意者也不可赏月,最好在家看看书,看看电视。
4.中秋这天千万不要用手指月亮,用手指月亮是对月神的不尊重,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用手指指月神,会遭到月神的严厉惩罚,惩罚的方式就是梦中割掉指月神的那支手指。
中秋节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吸收了各地的文化,产生了很多属于自己独特的习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习俗。
1.赏月
最早起源于周代。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吃月饼
最早起源于宋代。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
3.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4.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5.猜谜
在广东各地,中秋赏月时常吃月饼、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月光饼也时有所见。
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
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或其他公众地方燃烧蜡烛。但由于此行为过往经常导致儿童被烧伤,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正式把“煲蜡”订为违法行为,而当局亦借机对“煲蜡”行为加以打击。
另外,在铜锣湾大坑一连三天的舞火龙活动,是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仪式,远近闻名。入夜后,区内村民一边敲钹打鼓,一边舞动插满线香的巨型龙珠,引领一条长67米的火龙在大坑一带街道飞舞翻腾,令平日宁静的小街巷,变得烟香缭绕、火光闪动、动感澎湃,简直蔚为奇观!
在浙江东部,与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6.祭祖
中秋节这一天除了祭月还会举行一些祭祖的活动,比如在祭祖的时候烧斗香,斗香是以前民间在中秋节拜月时烧的一种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于其上,故名“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中秋夜烧斗香由来已久,是流行江浙一带的祈福法宝。此外,还有拜月神,敬三仙,银盘高照请财神等诸多祈福的方法,辗转流传。
后随着推行的文明祭祀,慢慢的人们从线下转为了线上祭祀,也就是所谓的网上祭祀。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祖先或逝去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孝心以及信仰。而且网上祭奠的方式比较方便,特别对于不能回家当面表达孝心的人。如果对这个有想法的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心纪奠公众号,了解更多关于网上祭奠。
中秋节发展演变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脍炙人口,写出了无数人在佳节之际倍感强烈的相思惆怅。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说起中秋节大家就会想到中秋三天小长假,中秋吃月饼,中秋晚会等,以及吃月饼、看花灯等习俗。那么,中秋节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如今的中秋节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发展演变历程。
1.唐代:中秋赏月风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赏月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遗憾写在诗歌中。
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2.宋代: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
宋代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当夜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甚至之前几天就用心准备;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到了宋代就更加踊跃、热烈。
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了。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
3.明代:团圆成为中秋的主题
到了明朝,中秋节继续发展演变,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
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同时,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中秋节有什么讲究和禁忌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何时发展成全国性节日?有人清楚这个过程吗?麻烦了!!!
心纪奠答:
中秋节的起源:
其实一开始,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祭月节”。太阳和月亮,在古代都是被人们崇拜的对象,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个时间,会举行专门的祭月活动。因为人们相信,月亮上面有“月神”,只有拜祭月神,月神才会降福人间。其实也表达出,古人的一种美好心愿。
如今我们的中秋节是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可古时候的“祭月节”,却不是在这一天,而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天。后来随着历法融合,才渐渐变为使用夏历(阴历),才由“秋分”变成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发展过程:
在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中秋”一词,但是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知道的是,早在先秦时期,“中秋”一词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至于何时才发展成全国性节日,就要说到唐朝了。
在《唐书·太宗记》中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见这时候“中秋节”,就已经得到官方认可了,而且还变成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盛唐时期,长安一代极其繁华,所以这时候的中秋节,也就多了许多有趣的习俗,以及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神话故事。唐朝的文人雅士,也都喜欢在这天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而主题,就是“月”。
经历了唐朝这一重要时期的发展和过渡,中秋节到了宋朝,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成为每年必定的民俗节日,也正式确定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秋佳节。由于宋朝没有宵禁制度,所以在节日这一天,往往会出现“深夜逢闻笙芋之声”、“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的情况。
到了后来,中秋节就更是大家心中,一个重要无比的节日了。于是这一天的习俗变得越来越多,人们过节的情绪也逐渐高涨,吃的食物也愈加丰盛。明清时期,还会有专门的赏月活动。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下方按键“创建纪念馆”,为逝者进行祭奠。心纪奠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