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善孝为先,在孝的观念里面,祭祀先辈,是古人最重视的礼仪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祭祀先辈,只是一种形式了,没有心中那种感情在里面,古人的情感会在祭祀先辈时,表现出来。
我家有这样的祭祀的传统,祭祀先辈,是需要三拜九叩的那种诚心去跪拜,还需要去默念一些先辈的事迹,在我爷爷的指导下,我慢慢的熟悉了我家祭祀的一些流程,不知道在其他的地方祭祀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想起小时候,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早上还在睡觉,迷迷糊糊的就被我家的鞭炮声吵醒了,爷爷起来祭祀先人和天地了,我迷迷糊糊的出来了,看见爷爷在跪拜,我就学着爷爷的姿势去跪拜,感觉很好玩,额头都磕疼了,但是还是一直在磕头。
在我的生命中,那一幕不会忘记,爷爷的额头已经磕出了一个小硬包,我看着很心疼,但是爷爷说没关系,这是正常的,磕头哪里没有硬包的呢?
清明节,中国人祭祀先人的节日,现在不一定是祭祀自己先人,还可以祭祀那些英雄,名人,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一些人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句诗句里面,描绘了清明时节的一些情景,在路上的行人,当时的天气,说明了清明节的传统的文化。
文庙的祭祀,或许和宗教的信仰有关,古人信仰很多,宗教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庙,祭祀孔子,读书人,一般都会祭祀那些儒林先辈,来保证自己能够高中,金榜题名。
论语里面有许多关于祭祀的一些教育,孔子自己本人对祭祀也很重视,表示祭祀天地,就相当于,天地在自己身边,时刻警醒着自己的一些所做所为。父母亡后需要守孝三年,因为父母养育自己,到自己可以独立,不止三年,我们必须要谨记父母的养育恩情,如果连三年为父母守孝都做不到,如何去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