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丧葬风俗习惯这篇文章为大家讲述棺木土葬的风俗、丧葬的仪式以及关于传统丧葬的问题解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浅谈丧葬风俗习惯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更多的有关丧葬风俗习惯的知识。
棺木土葬的风俗
丧礼序有临终、停尸、送灯,报丧、守灵、入殓、开棺、出殡、烧亡等。
临终
人尽临终,男必头,女必梳妆,随即洗脚、擦身、更衣、口中必含一枚铜钱,用红线挂在脖子上,俗称"口含钱"另需备球形食品三串,脖子上,两条胳膊上各挂一串,名日"哄狗干粮",相传为人入地府时、哄阴府恶狗之用。人亡后,不可先哭,要把尸体放在七星板上,面盖麻纸,灵前设供桌、点长明灯、上香、放供品,桌旁放一清水罐,装出殡期间之饭食。
停尸定,孝子需穿上孝服,手执孝棍(哭丧棒)挨门逐户在族人或村人院内磕头报丧,请本家、近邻、村干部到家商议,而后发出讣告,并根据丧事规模通报相关亲朋厚友祭悼。
送灯一般进行两次,首次在亡者去世当晚进行,人数较少,提灯笼、端灵盘到土地庙烧纸进香后即返。第二次在出殡前一晚进行,参加人数较多,一般由自乐班、八音会引导,沿途安放路灯(用剥去玉米粒后的棒子倒汽油点燃),到土地庙进香烧纸。
守灵选开阔场地搭丧棚,设灵堂,棺木高架,其下铺谷草,孝子坐草上日夜守灵,有亲朋来祭吊,即陪伴哭悼,并向吊者致谢。
开棺即在移灵前,用酒擦洗死者遗容,将死者尸体安放平稳,随后用木楔钉好棺盖。
移灵将棺材抬到大门外,准备送葬。
起灵时,摔碎死者生前用的的饭碗,毁掉死者的枕头,棺木前设拖索一根,由长子手执引魂幅,率诸弟牵引,到墓地下葬后,引魂幅即插在坟顶。
烧七从死亡之日起,每七天在十字路口或村边祭奠死者一次、共七次。
祭品为:头七馒头二七糕,三七献火烧。四七献面条,五七小蒸饺,六七黄米饭,七七敬元宵,今多从简。
丧期一般为3、5、7天,旧时有"堂祭典注""提红开典"、"谢厚上"等仪式,今废。丧事一般从简,亦有铺张者,设宴谢客多至百桌,请和尚,设道场、出道、串方场、神座、送数、过桥、绕灵、做扎纸等。丧事宴席贫者为碗菜八大碗,富者为四八碗。
末满12周岁儿童亡故不入上,修一木匣装尸,搁置荒山高壁。新生儿亡故,用谷草捆绑弃荒野 。
丧葬的仪式
一、烧倒头纸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后,要将其移动到堂屋里,并且要求将双脚朝里,而将头朝外,在床前放置一个“瓮盆”,也就是常说的“老盆”,孝子以及娘家人前来,在老盆烧纸!在农村称为“烧倒头纸”!
二、报庙
在农村,老人过世的当晚,孝子要去祖坟报信,告诉祖先家有人离世!在农村,也常被称为“引魂”!
三、报丧
在农村,家里有丧事时,需要很多人帮忙,但是在农村,有种说法叫“红事请,白事到”,而对于外姓的人来帮忙时,孝子要扣头感谢!忙客安排孝子前去亲朋好友报丧,切记,不能进入别人屋内,一般要在院子扣头,报丧!
四、入殓
家中老人过世后,要将老人换上新衣服,在我们农村,还会要求煮饺子放入口中,对于煮饺子也要半生不熟的!在过去的农村多用棺材,而如今随着移风易俗,精简办丧葬,更多的是火葬改土葬!
五、扯孝帽
在农村,家族中亲疏关系的体现,根据孝帽的形制来定,有的是羊角帽,而有的是圆顶帽,并且也不能穿鲜艳的鞋子,鞋面要用白布包裹!
六、设灵棚
在农村,报丧后会有亲友提前来祭奠,因此需要搭设灵棚,而孝子多跪坐左右,这也是为何说“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的来源!
七、拉菜单
在农村,丧葬仪式上会有很多的亲朋前来吊唁,因此也需要准备饭菜,在农村丧葬仪式中,一般都是请厨在大街上做菜,而亲朋也都在大棚内喝“豆腐汤”!
八、泼汤
在农村,在丧葬正式开始的前一晚上,要由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抬着面汤,沿街泼洒,是为“泼汤”!
九、破土
在发丧的这天早餐,吃完早饭,由忙客带着去到坟地,有孝子先挖掉三下土,寓意“破土”随后由忙客完成“打穴”的工作!
十、吊唁
在起丧之前,众宾客要在灵棚集中吊唁,根据亲疏关系不同,仪式也不同,有些行鞠躬礼,有些要跪拜,也有的要行大礼,比如女婿要行“三跪九叩”之礼!
十一、摔“老盆”
在农村,集中吊唁后,起丧时,长子执哀杖,走到村里的十字路口时要停下,摔“老盆”,在老人看来,摔的越碎越好!
十二、路祭,送盘缠
在农村,老盆摔完后,丧礼继续,走到半路时,吊唁的宾客再行送别,也就是体现惜别的意思!而后,很多人都散去了,而娘家人多会跟到坟地,也就是送盘缠,在旧时由于坟地距离村子较远,他们会准备一些吃的让丧葬队伍简单吃些!
十三、落葬
落葬是当日丧葬仪式的终点,在农村老人看来,落葬后降雨是可望不可求的!
十四、圆坟
丧葬结束后的第三天,子女会前往坟地圆坟,也就是将坟堆的越大越好,预示着发家的意思!
十五、烧七
在农村,丧葬仪式完成后,子女要“烧钱”,在农村一般为了精简多会烧完“五七”后,烧“周年”,慢慢的一家也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关于丧葬风俗习惯的问题解答
网友问:有关丧葬传统的求助。我太公,很早就过世了,因为战争,和之后的许多运动,大家都离开了祖籍,最后祖坟在文革中就自然消失了。太婆过世之后,就在别处安葬了,现在那处墓地也将要被改造,我们必须迁葬,请问我们需要为太公立一个衣冠冢,和太婆合葬吗?如有需要,请问应该怎么做?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其实我们已经没有太公的遗物了……
心纪奠答:
迁葬亦称“捡骨”。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丧葬旧俗。改葬时,要先告于庙,后告于墓,葬毕再告于庙。祭奠仪式与“丧葬”相同。区别在于“改葬”时只祭奠不哭。因岁月长久,改葬时棺、尸已腐烂,故又称“捡骨”。尸骨用木制小棺,也有放入陶器中改葬的。夫妻合葬可以但不是必需的,如没有遗物和骨灰那就用埋葬时掩盖的土吧。
网友问:传统葬礼上有什么规矩?如果家里的老夫人去世了,应该是什么礼仪?这时候媳妇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做?
心纪奠答:
寿终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