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网络祭拜网上祭扫-线上祭祀扫墓-网上祭奠平台心纪奠

闽南的中秋节习俗

作者:不染中秋节 2021-10-12

与很多地方习俗有所不同,除了常见的吃月饼、拜月娘、吃鸭子习俗外,鸭母拖车、游笋江、烧塔仔、牵水藏、博饼等闽南中秋节习俗,你听说过吗?下面就为您介绍闽南的中秋节习俗。
1、拜月娘中秋月圆之时,有的妇女就会带着孩子“拜月娘”。

闽南的中秋节习俗        在自家庭院、楼台、花圃等处安排香案,供上柚子、龙眼、月饼诸物,焚香祷祝,称之为“拜月娘”,企盼“月娘妈”给全家人带来平安好运。又因龙眼通称“桂圆”,因此也寓意着“蟾宫折桂”,而供品中的柚子还要在柚皮上画鬼脸,祭月后剥皮食柚肉,有祛除邪-恶的意思。长辈还特别叮嘱孩子不要用手直指“月娘妈”,不然的话要当心被“月娘妈”割掉耳朵。
2、蒸番薯芋中秋前后是番薯芋成熟的时候,古代泉州人以其为中秋的必食品。
        原来,地瓜是金黄色的,而芋头是白的,被闽台寓为“包金包银”。另外,“芋”在闽南话中和“路”、“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方言音“护子护孙”,因此,中秋团圆时吃芋,还有着庇佑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寓意。
3、祭祀土地公
        在中秋节,一些地方的闽南人还会把“寿金”、“土地公银”挂在田头地尾来祭祀土地公或“田祖”、“园头公”。同时,有些村庙多在此时演戏酬谢土地公。如在xx市,“八月祭土地,穷乡僻壤悉演剧,费甚奢,仿古之秋报”。在漳浦也是如此,“八月中秋日,各坊里祀土神,盖古秋报遗意。城市凡后土祠皆演传奇以娱神;村落间,群以酒肉祀田祖,无虚日”。
4、鸭母拖车

闽南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之夜闽南侨乡的孩子们喜欢玩的另一种游戏便是“鸭母拖车”。用瓷土捏成母鸭的形状,在鸭子底部钻上两个小孔,横插上两根竹筷并装上轮子,便可用绳子拉着跑动。鸭子腹中装满木炭、锯屑,点燃后拉着跑,屁股后便会飞溅出一串串火花,乐得孩子们追赶跑跳,平添许多节日气氛。
5、游笋江
        古代泉州人有中秋月夜结伴坐船游笋江的习俗,称为“笋江泛月”。台湾各地中秋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即大家欢聚一起饮酒赏月。《台湾府志》记载台湾过中秋,祀当境土神,春祈而秋报也。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6、吃鸭子
        福建闽南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中秋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槟榔芋是薯蓣科作物,也叫荔浦芋,主产于广西荔浦、福建等沿海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的广西荔浦县、平乐、恭城和福建的闽南地区为主产区。
7、偷菜偷葱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泉州民谚中有“偷葱嫁好夫,偷菜配好婿”的说法。因此,还没出嫁的姑娘可以在中秋夜象征式的摘别人家的菜,而没有人会去责怪。
8、烧塔仔、牵水藏

闽南的中秋节习俗过去中秋,闽南孩童有烧塔仔的习俗,捡瓦片,叠塔仔,盖到七层就不会再往上高了。扫来树枝树叶放进塔中烧,烧得通红通红的,如今可是很难得一见了。据说,“烧塔仔”的习俗相传源起元朝末年,当时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便相约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从此,“烧塔仔”便成为中秋习俗相沿下来。
        晋江围头,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流传着一种“牵水藏”的习俗。原来,过去出海捕鱼的渔民不幸遇难后,亲人为了超度死者的魂灵,就用一种纸糊的竹笼,放在海水中浸泡,直至3个竹笼都牵引破了,才代表超度仪式已经结束。
9、听香
        “八月十五,听香吃芋”,其中这“听香”说的就是中秋夜的一个习俗。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具有游戏的意义。中秋这一天人多,秋高气爽,人声鼎沸,在月圆之时听香,据说比较灵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中秋夜去听香,比元宵节时听香更热闹,尤其是那些求姻缘、健康、财运、生子等,热衷听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祭祀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
        祭祀的涵义是什么?
心纪奠答: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网友问:
        人死后为什么要祭祀七七四十九天?
心纪奠答: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速创建纪念馆
免费建馆

纪念馆12W+   祭拜768W+

Tag关键词: 中秋节习俗 闽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本请告知,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名人馆

MING REN GUAN

袁隆平纪念馆

袁隆平

生卒于:1930.09.07-2021.05.22

离上次祭拜已有1257

79252 |2080

赠送鲜花

张国荣纪念馆

张国荣

生卒于:1956.09.12-2003.04.01

离上次祭拜已有1234

31909 |5764

赠送鲜花

郑勇纪念馆

郑勇

生卒于:1979.08.14-2020.02.05

离上次祭拜已有1064

25034 |71

赠送鲜花

热门资讯

热门资讯

张国荣纪念馆

张国荣 张国荣 张国荣

生卒于:1956-09-12-2003-04-01

热度10432

查看5764

功能直达

功能直达

祭拜祈福

107950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提示

请使用如下方式下载心祭奠APP

方式一: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后输入手机号或逝者名字领取纪念馆编辑完善逝者资料,上传相片视频。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方式二:下载心祭奠APP
下载心纪奠APP
方式三:微信联系平台客服编辑

复制并打开微信

点击此处返回

纪念馆12W+

祭拜768W+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
建馆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提示
创建纪念馆成功1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关注心纪奠公众号,输入手机号或名字即可领取纪念馆,完善资料及相片,追思缅怀。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立即去缅怀
关闭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纪念馆免费建纪念馆

建馆量: 12W+祭拜次数: 768W+

关闭
发布讣告
发布讣告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讣告免费创建讣告

操作简单方便高效快速传播

关闭
创建家谱
创建家谱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家谱免费创建家谱

家谱:9216 祭拜: 76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