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已不可考证,但盛行是在唐宋两朝,到了明清之时,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了能够和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了。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过中秋节,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也会过中秋节,尤其是这些国家的华人华侨,更是以此来怀念自己的祖国文化。因此中秋节各地也有着不同的民俗,赏月、拜神、划船、爬山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下面为您介绍中秋节各地的民俗。
中秋节,又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一系列名称,是传承已久的一种汉文化,中秋节日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因为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为“中秋”了。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我们民族众多,地域宽广,过中秋节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在广东地区,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此在中秋之夜只能由妇女和小孩拜月。妇女孩童们在院子里或阳台上摆上桌子,桌上放烛台香炉,瓜果点心来进行祭拜,烛火香火与月亮交相辉映,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日子。
山东省的一些地区,在中秋节这天祭拜土谷神,称为“青苗社”,并且要上坟祭祖,燃放鞭炮,祈求祖先庇佑。家里有工厂的,中午要宴请工人,对工人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有些地区还有有抛帕招亲的习俗,在这天晚上,一些未出嫁的姑娘会扮成嫦娥,在舞台唱歌跳舞,同时将一些手帕扔向台下,若观众接得的手帕颜色与嫦娥手中的手帕颜色相同,即可登台,若是引得嫦娥喜欢,会有戒指相赠,双方可以单独约会。
在陕西,中秋夜男子会划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无论穷富,每家每户都要吃西瓜,以示团圆。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江苏无锡一带,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会用画有月宫景色的丝绸糊在香炉四周,随着香火燃烧,青烟缭绕,红光点点,别有一番风味。
福建地区有一浦城县,县内有一座南浦桥,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的女子都要穿过南浦桥,祈求长寿,女孩子穿着漂亮的服装行走在大街上,场面十分热闹。建宁县的人们会在中秋夜在院子里挂满彩灯,以此来向月宫祈求得子。在龙岩的一些地方,人们吃月饼之前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要把月饼中央挖出一个小圆并供长辈食用。
南京人的中秋节,除了月饼之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吃桂花鸭。桂花鸭是南京流传已久的名菜,以桂花为佐料做成,肥而不腻,香甜可口。中秋之夜,南京人会在院子里团聚而坐,吃菜饮酒,称为“圆月”;酒足饭饱之后游走于市井街道,称为“走月”。
江西省吉安的农村地区,中秋傍晚会用稻草烧瓦罐,烧红的瓦罐内倒入醋,香味就会飘满整个村子,配上天空的星光明月,让人心驰神往。
在四川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要吃蜜饼、吃麻饼、打粑等,并在门口挂上橘灯庆祝,儿童手里攥一把点燃的香,上街奔跑舞动,称为“舞流星香球”
在台湾地区,中秋节的夜晚有“偷菜求郎”之俗。身着盛装的未婚女子,趁着月光,去别人菜园里偷摘大葱和各种蔬菜,如果能顺利偷到,就预示着以后会遇到如意郎君。所以在台湾地区,有一句谚语:“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
尽管各地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各地丰富多彩的习俗,但是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福寿安康,以月亮为载体,寄托千里相思之情是一样的。概括的讲有八种习俗:
一是赏月。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二是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三是祭月。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四是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五是观潮。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六是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七是玩花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八是饮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在中秋佳节,民间自古有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关于传统习俗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
过年有哪些习俗?
心纪奠答:
1、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2、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3、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4、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正月初一:拜岁、开门炮仗、斋日、拜年、聚财
正月初一:拜岁、开门炮仗、斋日、拜年、聚财
正月初二:开年(开斋日)、姑爷节
正月初三: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路头神、开市
正月初六:送穷鬼、挹肥、开市大吉
正月初七:人日、捞鱼生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祀成
正月初九:天日
正月初十:石不动、贺老鼠嫁女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二:十二漏屎
正月十三:吃圆子
正月十四: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吃元宵、演社火火热闹
网友问:
古代中秋以赏月为主,现在又有多少人去赏月?
心纪奠答:
现在手机网络的发展,或是许多年轻人都热衷于聚在一起去酒吧或是找个很适合聚会的地方去放松放松,娱乐一下,自然无暇去赏月。在很多人看来,月亮是很普通的东西,因为大家都看得多了,如果那天天气好,晚上自然就有明亮的大月亮。而对于爱好写诗的人来说,赏月便是一件乐事,因为月亮寄托了她们太多的情怀或是思想,这也是受古代诗人的影响。
月亮对于离家奋斗的人或是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值得观赏的东西,这会让她们睹物思人。除此之外,天文学家也爱看月亮,在他们眼中,月亮似乎是很特别的存在。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