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祭祀常识这篇文章为大家讲述古代祭祀常识、黄帝祭祀文化的常识以及关于祭祀常识的问题解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浅谈祭祀常识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更多的有关祭祀的知识。
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祖宗的文化,我们一辈一辈的传承下来,是需要慢慢的去融合,融合在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中,祭祀文化的常识,我希望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可以懂得。
古代祭祀常识
《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祖宗祭祀,这是早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形式。梅因认为,无论是古罗马还是古印度,都存在着“对某些荒诞无稽的祖先的崇拜”的家族祭祀制度。
在中国,史书称三代之时即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祖宗祭祀制度。《礼记·祭法》载:“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谛黄帝而郊鲧,祖题项而宗禹;股人谛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股商“周祭”,对祖先轮流祭祀《股墟卜辞综述》。周朝祭祖,定有严格的家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寝(《礼记·王制》)。秦汉以后,祖宗祭祀传统为整个社会所保留。正统儒学重伦理,倡孝道,祖宗祭祀活动因而获得官学在理论上的支持。
宋代开始,宗族制度在基层社会重新确立,通过条祀活动而不断强化的祖宗崇拜意识成为维系宗族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清代的宗族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普及,祖宗祭祀活动在各宗族内部也进一步制度化。康《县志》载:安微膨县乡村,无论大户小族,“家崇祭把,木主列于祠堂,值岁时言凶大事,不论贵贱贫富,集众子孙,广备牲醴, 其孝敬”。
清代祖宗祭祀多以宗族为单位。宋代以后的宗族是民间自发组成的、以男系血统为中心的亲属集团。宗族成员同祖共宗,并出一门,姓而居,自然成族。清代宗族共同体的建立,极为普遍,几乎无人不族。祖宗祭把以血统断限。每一宗族只供奉本姓先世祖宗,并以其为祭把对象。祖与宗具有不同含义。《礼记·祭法》孔钡达疏:“祖,始也官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可见,祖为始祖,而宗则是始祖以下有德行者。清代祭祀祖宗,主位之中,首先是对始祖的祭祀,一般都以在世次上能够上溯得最早的先祖为始祖。始祖之外,居主位受祭的还有现世宗子的四世先祖,包祖、曾祖、祖父、父亲。高祖以上、始祖以下,皆从神龛主位上下,迁入桃室。
始祖及高、曾、祖、父四世祖为受祭祀的正位,另外,属于“宗的先祖也可以附祭。光绪十七年,山西平定石氏宗族确定祭把对象:“室始祖而下,只供五代牌位。五代牌位以上则择贤面祀。有德行者皆归四室附祀”。常熟归氏宗族规定:忠臣孝子、科甲仕宦、得封受赠、捐产助族等人,死后皆可入祠附祀。
祭祀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一般有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常祭为日常祭祀,每月进行两次,时间分别定在朔日与望日。常祭的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每个家庭只由家长代表全家,于剪、望日早晨去祠堂展祭。专祭是对特定的祖宗所进行的祭祀。如,冬至始祖祭;高、曾、祖、父忌日祭等。
现世子孙逢有喜事,也要入祠堂祭祀,这种祭祀即特祭。清代各地宗族都规定,子孙大喜,包括婚娶、生子、入泮中举、出仕升任等,皆得祭把祖宗,以感谢祖宗的庇佑,并祈望祖宗在阴间继续为自己赐福禳灾除常祭、专祭及带祭之外,还有大祭。大祭是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一年之中,一般要进行大祭数次,其时间多选择在节令,如元旦、元宵、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除夕等。诸次大祭之中,又以春秋两次大祭最为隆重。对于春秋两次大祭的时间,各宗族选择不同。但绝大多数宗族都定在春分与秋分这两天进行这种最隆重的祭把活动。
祖宗崇拜是一种血缘崇拜,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联系。各宗族皆规定,在本族参加祖宗祭祀活动的,必须是本族成员恒女子不具备祭祀资格。宗法理论认为,本家女子虽然与本姓祖宗具有同一血统,但本家女子出嫁便成为外族成员;另一方面,外姓女子嫁入本族,只是作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工具,她们依附于男子,在宗族内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因此,无论是本家女子还是外姓女子,皆不得参与祭祀。宗族男性成员中,行冠礼、立成人之道后,即正式获得参与祭祀的资格。但入族承挑之异姓及出族承挑之同姓,皆不得在本族参与祭祀。
已获取祭祀资格的族人可因其不端行为而受到剥夺祭把资格的处罚。根据祖宗崇拜理论,先世祖宗尽善尽美,后世子孙应以他们为措模,规范自己的现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祖宗的保佑和赐福如果子孙行为不端,即违背祖训而成为不肖子孙,从而无颜再入祠与祭,面临祖宗。新江会稽张氏宗族规定:子孙不孝不悌、奸淫赌盗抱异姓为及从事低贱职业者,一概剥夺祭祀资格,不许入祠参加祭祀活动。
对于子孙来说,参与祖宗祭把活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具备祭祀资格无权参与祭祀,已具备祭祀资格、应参加祭祀而不参加者,要受到宗族的处罚。桐城赵氏宗族规定,祭把之日,成年男子无故不参加祭祀,罚银一钱。祭把活动一般在祠堂内进行。祠堂正厅,设有神龛,中列始祖神主牌,高、曾、祖、父四世神主牌以左昭右穆次序,分列两边。神主牌多以擅木制成,长一尺多,宽数寸,上书第几世祖及其正妻的谥号生卒年月、葬地等。神龛前设有香位,作放置香炉及供品之用。
对于春秋两次大祭,各宗族都极为重视。一方面,它要求宗族全体成员参加,否则给以处罚:另一方面,动用宗族公产,购置大量食物,作供奉祖宗和全族聚餐之用。大祭之前,与祭人员要沭浴、斋戒,以杜绝尘念,静思祖宗。祭日清晨,全体族人梳洗整齐,齐集祠堂大厅。有官爵者着官服,无官爵者亦得服装严整。祭祀活动由宗子主持,并由宗子担任正献。族长及族副辅助宗子,担任分献。另外,还设立陪祭、读祝(诵读祝文)、纠仪(监督祭祀程序、纠察祭祀礼节)、嘏辞(代表祖宗向子孙训词)、赞引(唱礼)、分引(引导正献及分献至神位前)、执事等。对于整个祭把过程,各宗族都有严格而详细的程序性规定。
湖北麻城鲍氏宗族规定了大祭中从“序立”、“就位”到“礼毕”、“退班”共93项程序,其中包括:“荐毛血”、“举号”、“作乐”、“迎神”、“上香”、“酒”、“读祝文”、“进献”等等。海南骧崖岛上各宗族在民国时期仍保留晚清传统,续行具有琐细程序的祖宗祭把活动。祭把活动的最后一项程序是“祖宗赐食清代祖宗赐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聚饮”,由宗族开办酒席,全体与祭人员皆入席饱餐一顿;其二为“分胙”,宗族不设酒席,但按户按丁,分发胙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可在分胙时多得一些胙肉,这类特殊身份者包括宗子、年龄最长者、有功名者、为官者、捐产助祠者等。聚饮和分胙的费用皆从宗族公产中支出,它表示列祖列宗在阴间仍恩赐子孙以食物,维持着子孙们的生计。
祖宗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宗教相比,它与伦理关系和道德评价具有更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中国古代典型的宗法社会中长期存在。清代祖宗祭祀活动进一步程序化、复杂化。频频进行的祖宗祭祀活动使得祖宗崇拜这一原始宗教形式,深深扎根于基层社会,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
黄帝祭祀文化的常识
考察古今以来黄帝(包括炎帝)的祭祀活动,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文化意蕴。
其一,有利子强化民族“本根”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始兴的根与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数千年来,黄帝以“三皇”或“五帝”之一受到人们的崇祀,被尊为中华民族之“共祖”。不管是华夏・汉民族,还是古代的戎狄蛮夷、今日满蒙维藏等少数民族,都以“炎黄子孙”自称,并以此为殊荣。这是由五千多年来的历史逐渐自然形成的,不是由某个人或集团而为的,所以,黄帝的“共祖”、文化纽带、精神感召等象征作用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是任何人或集团都无法阻挡的。由于历代统治者、当权者充分认识到了黄帝所具有的血缘纽带、政治纽带和文化纽带的巨大作用,所以,不管是汉族政权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在血缘上(近年来我国经对有关民族血型的抽样调查,已科学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混合的民族大家庭)自认为黄帝的后裔,而且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大一统的政治观点,维系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在文化上将黄帝视为“人文初祖”,即房屋、舟车、衣裳、文字、陶器、百工、指南车等物质文化的开创者,同时,又是人伦礼仪制度的奠基人。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在国家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朝代的更迭时期;不论是在民族的危难之际,还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统治者们或在首都及地方庙宇,或在黄帝陵桥山,或亲自或遣官,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祝活动,且越往后,其祭祀典礼越隆重,规模越大,次数越多。以此表明不忘“本根”,宣扬黄帝文化和精神,强化其统治与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将黄帝祭祀升格为国家大典,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祭祀由皇帝派遣大臣主持。
正是由于这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地祭祀,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在这种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的主导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提高了民族的向心力,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尊重传统、追寻“本根”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历数千年不灭、不裂、不散、不衰的强大力量所在。
所以,即使在今天,黄帝的祭祀,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本根”意识,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二,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由炎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炎黄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原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才使中华 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才使中华民族绵绵瓜瓞,生生不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数千年,分而不裂,弱而不灭。
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是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在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民族精神的复兴就显得更为重要。黄帝的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它具有广泛性、官民共同参与性、庄严神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黄帝的祭祀文化活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祭祀活动,可以体验到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所在,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和伟大,对增强人们爱国主义思想,纯洁人们心灵情感,激励人们昂扬向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对黄帝的祭祀特别重视,不仅列入国家大典,而且作为一种礼制、制度确定下来,“御制祭文”。今天,黄帝的祭祀与历史上黄帝的祭祀虽有着巨大的不同,但在继承先祖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却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是一种重要途径。
其三,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感召海外华人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海峡两岸的统一日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台湾岛内一小撮“台独”分子甚嚣尘上的台独活动,台湾问题已引起每个炎黄子孙的关注。台湾同胞也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同根同源,共祖共国;血浓于水,情同手足。
所以,黄帝的祭祀,可以唤醒台湾同胞的“共祖”意识,坚定台湾同胞“一个中国”的信念,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加深海峡两岸同胞的友谊。在先祖面前,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义出发,消除隔阂,放弃前嫌,携手向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大开,黄帝祭祀的恢复,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或重大节日,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人回大陆参加黄帝(炎帝)祭祀的人数逐年增多,既有白发老人,又有幼稚孩童;既有上层人土,亦有平民百姓。他们既为黄帝陵的整修出谋划策,又为其捐款捐物。有的首次来到黄帝陵,双膝跪在陵前,热泪盈眶,感情激荡。其情其景,感人至深。有的还包一把黄帝陵上的土,带回台湾,待逝去后,将这把土装进骨灰盒,以表不忘故土;有的还从台湾带来一瓶水,洒在黄帝陵头,以表叶落归根;有的将黄陵沮河的水带回台湾,以表血脉相连;有的还在胸前印上“想家、想家、想家”的醒目大字,以表祖国永驻我心中……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要这样做?又是什么东西吸引他们要不止一次来到黄帝陵参加祭祀,要不止一次为黄帝陵捐款捐物?借用一位台湾女歌唱家所唱的一首歌,因为“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你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相距千里远,血缘却相连。遥望山河目,梦里碧海影。烽火已远去,儿女情更深”。总之,黄帝祭祀在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团结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黄帝的祭祀在感召、凝聚海外华人关心、支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或其他节日,都有大批海外华人回国祭祀、探亲、观光,他们以“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除了向黄帝陵捐款捐物外,或自愿出资,设立基金、奖学金等支援祖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或回国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以“炎黄子孙”为荣、自豪,以祖国的繁荣、强大而扬眉吐气。正如美籍华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为黄帝陵的题词:“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表达了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在国内面临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际又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世界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冲突、战争不断的形势下,黄帝的祭祀,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黄帝祭祀列入国家大典、程序化、规模化及黄帝陵整修工程的竣工,其对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关于祭祀常识的问题解答
网友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应如何看待清明节祭祖形式的演变?
心纪奠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祭奠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文明祭奠的时候,没有先前那样的烧纸钱啊,烧什么东西的环境污染,所以说文明祭奠是未来的形式。
网友问: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心纪奠: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祭祀的常识,慢慢的变化了,在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应该也会变革,在祭祀文化的常识里,网上祭拜变得顺应社会了。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