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这源头非孝道莫属,所孝也成了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代先贤对于小的的解释也各有侧重,下面来为您介绍先贤对于孝道的解释。
一、孔子论孝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核心。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德之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俗话所谓儿行千里娘担忧,即是此意。孔子反复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能忘记父母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孟子论孝
孟子反复强调孝悌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孟子在评论舜对其父的孝顺时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提出5不孝,即“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5条中,3条讲到赡养父母。
三、荀子论孝
荀子的社会理想是富国安民,他认为“兴孝悌”是安民、安政的重要措施之一。荀子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对父母之孝,荀子强调“敬”。荀子援引孔子语录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四、《24孝》对儒家“礼”的阐释
《24孝》阐释了儒家“礼”的内涵和要求,其中的5孝即是标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儒家孝文化中的合理内核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其中,重点在事生,奉养;其次在送葬和祭礼,追念父母和先辈。
(一)要敬爱。儒家倡导对父母要敬。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爱父母。《礼记·祭义》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二)要侍疾。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人衰老了,必然病多。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三)要立身。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四)要追念。儒家强调,对父母之孝还要提倡“祭之以礼”,而“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祭祀父母的关键在于崇敬和守时,核心要以崇敬的态度记住父母和祖先。
关于孝道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怎样做才算是尽孝?
心纪奠答:
孝养父母,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孟子有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描述了孝的物质保障。
孝敬父母,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满足。《论语》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就是指对父母的态度。做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干活,接过笤帚来自己做了;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父母长辈吃了。一般人认为这就是孝,孔子则认为,这并不是孝,这只是赡养。“孝谏”父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父母有了过错,子女就要规劝父母改正错误。
网友问:
有哪些关于孝道的故事?
心纪奠答: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扇枕温衾
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孝道有很多种,花一分钟时间,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然后分享到亲人群,邀请亲友一起上传逝者相片,书写生平事迹,保存到心纪奠云端传承下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际最有意义的孝和爱。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