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除扫墓祭祖外,清明节各地的美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清明节各地的美食习俗。
1.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清明前后才有的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肉松等馅儿。捏出来的青绿色团子,上火蒸熟。绿绿的软糯的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悠长的青草味儿,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再加上里面馅料的味道,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南方人喜欢吃咸中带甜的肉松馅儿,北方人则更加偏爱纯甜的豆沙馅。
在北方,青团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市民的饭桌上。或成为伴茶小点,或成为饭后甜食。甜而不腻的清爽口感,更受到老人孩子的欢迎。相比北方传统的点心,青团少油的特点,也受到追求健康养生人士的追捧。
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客家人称其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相比青团,它还没有被北方人所熟知和喜爱。
2.吃馓子
古时候,清明前有个“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叫做“寒具”,食用、携带、收藏都很方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做过介绍。苏东坡在徐州的时候,喜欢吃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其中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3.吃麻花
麻花是汉族特色小吃,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裤等因磨损而要破的样子。我国各地麻花有天津麻花,山西稷山麻花,陕西咸阳麻花,湖北崇阳麻花,苏杭藕粉麻花等。其中天津以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苏杭藕粉麻花以原始工艺出名,而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在东北地区,立夏时节有吃麻花的古老习俗。其中天津麻花最为出名。
4.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5、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节的时候也有的一些地方会选择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实暖菇包这种食物的话是属于一种地方传统美食,一般在泰宁地区比较流行,在泰宁这个地方的话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采摘一些暖菇制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话就会选择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着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暖菇包的习惯。
6、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7、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关于清明节,我们整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网友问: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心祭奠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记述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网友问:
有没有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心祭奠答:
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清明时节,正好是农作物种植的好时节。在这个时节中下的农作物,都能够确保在未来有一个好的收成。
二,一年好景在清明
这句说的,就是严冬已过,气候变暖,万物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虽然这句话跟清明祭祖的气氛不是很搭,但如果回望大地,就会发现,寒意基本褪去,准备迎接充沛的雨水,为接下来旺盛的生长做好准备。
三,清明螺,抵只鹅
这里说的螺,指的是田螺。经过了上一年的蕴藏,田螺吸收着泥土中的养分,茁壮成长,在清明时节吃上这样的螺,足以像吃了一只鹅一样的美味。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