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祭祀文化礼仪为您讲述什么是祭祀、祭祀礼仪的源起与其人文意义、祭祀的礼仪具体内容、祭祀的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祭祀的常见问题问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浅谈祭祀文化礼仪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祭祀文化礼仪知识。
什么是祭祀
祭祀是利用牲畜祭品、花酒、焚香、烧冥纸以犒神明及其兵将的一种仪式,在祭祀中我们焚香及念请神咒拜请神明降临,也可以掷杯筷与神明进行接触,一般祭祀的用意在敬神,或求神。
一般来说,我们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祭祀礼仪的源起与其人文意义
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礼”最早的起源与祭神有关。《礼记•标题疏》中说:“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仪式,具有强烈的神秘感与敬畏感。庄严的祭祀仪式使氏族部落成员深刻感受到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全体意志,个人与氏族部落密不可分,个人对氏族部落必须绝对忠诚与服从,从而以强大的精神威慑力与统摄感,实现对全体成员的普遍强制性。同时,祭祀仪式又融入了原初的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等社会道德价值与伦理关系,一开始就与伦理道德浑然一体,对社会生活自身具有整合规范功能,这在后来“神道设教”的礼乐制度中得以不断巩固强化。
据《周易》的观卦彖辞:“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盥”就是敬酒灌地以降神的仪式,祭礼以此为盛。按照彖辞作者对观卦的理解,百姓看到国王在宗庙祭祀中举行盥的隆重典礼,从而对神道产生敬信。宗庙祭祀符合天之神道,就如同四季循环等自然秩序。圣人制立敬天祭祖的礼仪,将天之神道彰显出来,意义在于实现人道教化,使天下百姓服膺之,维持有序的统治。这是一种以祭祀典礼方式将礼仪规范与民间礼俗跟个体信仰加以连接。荀子认为“神道设教”虽有祭祀鬼神之事,但却非以鬼神信仰为核心,祭祀在于表达思慕之情,忠信爱敬之意,故而将祭祀理解为“人道”,人道即祭祀鬼神活动的人文意义之所在。司马迁说:“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礼者,人道之极也”,神道始终没有脱离人道,反以人文精神作为本质内涵。因而,“神道设教”不仅有着天道的底蕴,更有人道的实际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提升与外显,是统合天道、神道与人道的礼仪文化的整体建构。仪式是以道化俗的途径。所谓人文化成,在中国历史上,是通过以祭祀为主的礼仪制度去实现的。这正是“神道设教”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精神信仰、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具有强大内化力与统合力的根本原因。精神信仰以浑然于风俗民情的礼乐制度为载体,而“礼崩乐坏”之后,精神信仰也就“梦游魂离”,这就是形式背后的人文内涵。中国古代的种种宗教信仰,实际上都是以深厚的礼仪文化为背景的,是礼仪文化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脱离了礼仪文化之主体,宗教信仰的本质意义便无处着落,伦为空洞无物的迷信鬼神。
祭祀的礼仪具体内容:
1.先在神桌上排列牲品、水果鲜花、茶酒等祭品,然后点燃神案蜡烛。
2.在神前献茶三杯,接着焚香迎神。
3.向神灵敬第一次酒,接着掷杯筷问神明是否已降临,如神明未降临,须等几分钟后再掷杯筷,问神明是否已降临。
4.神明降临后,敬第二次酒,这时,如果有事求于神明者,可掷杯筷问神明之允诺否。
5.双手捧持冥纸和爆竹,拜请神明察看,然后焚烧冥纸、燃放爆竹。
6.敬第三次酒,掷杯筷问神明是否餐毕,若餐毕则收取祭品,若未毕,也得等几分钟再掷杯筷问于神明。
7.最后,持酒淋于冥纸灰炉之上,以防纸灰乱飞。
祭祀应有的心态
心中若有贪念与痴心妄想,那么拜的都是些鬼或魔。只有鬼或魔才会有痴心妄想,真正的神明是清廉无私的。
例如,祭拜的人向神明祷告,说些“希望让我比别人更强”之类的话,听到这种话的神像,里面寄居的百分之百是魔,只有魔才会有这类的贪瞠痴,神明并不会有这种邪念。所以当你产生这种念头时,你所祭拜的神像也会日渐浮现那种贪瞠痴的眼神;而且神像的颜色会越来越枯暗、眼神越来越凶恶,或是表情看来会有种哭丧感。
祭祀的神明沦为魔,是因为你自己变成魔所造成的。自己心中有魔,你拜的神明也会因此着了魔;然后魔上加魔、恶性循环,而演变成无可救药。因此,祭拜神明千万要诚心正意,不可抱持贪念与私欲,这是头条禁忌。
祭祀的注意事项
主要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是牲畜。牲祀有三牲五牲之分。三牲为猪、鸡、鱼三品。五牲为猪、鸡、鸭(鹅)、鱼、卵(或他物)。三牲五牲之外,更有罗列山珍海味之品者。
其次是茶酒。祀神必献茶、酒,万以酒为不可缺。俗云:“拜神无酒,掷无筷。”意谓没有酒水得神之满意也。偏僻地方,一旦买不到酒,则以生米泡水代之,称作“米酒”。
再次是香炉。香炉俗称烧香点灯,是拜神所必需的供物。
最后是冥纸。是以纸制各种钱币焚化之,以供神明及死亡者应用,谓之冥纸。冥纸种类繁多,一般分为“金纸”与“银纸”两类。
有关祭祀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祭祀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组成,你怎么看待古代的祭祀礼仪?为何古代的祭祀程序如此之多?
心纪奠答:
祭祀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在古代社会,人们政治思想落后,想法简单,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天上的天神所决定的,因此人们祭祀来朝拜天神,而且即使礼仪繁多,并且觉得这都是一些没有用的礼仪,但是这些礼仪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也是祭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也有着是对先人的怀念,希望先人保佑后人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有的需要猪牛羊,有的需要猪牛,总之不同的祭祀,需要不同的祭品,而且这些技术一般都是大规模的举行,是由一个区域甚至是全国性举办,即食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说皇帝祭祀的时候需要文武百官都前去,还有就是春耕需要祭祀,还有就是有人去世了需要祭祀,这些祭祀有的是为了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有些是为了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有些是为了缅怀先辈。虽然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他们都是祭祀,而且祭祀的礼仪繁多,每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里布和国子监祭酒就是负责祭祀礼仪的,即使流程的每一项他们都牢记于心,因为祭祀是神圣的是不容有差错的。
祭祀是古代常有的礼仪之一,也是古代常有的行为之一,它们有着不同的寓意,但是都是美好的。而且这次的每一项流程都是正规化和要求化的,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意义,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却不可避免,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网友问:祭祀礼仪对国家稳定的影响深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怎样的?求回答,谢谢。
心纪奠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庙歌词以组诗为主,祭祀流程完整,各个歌辞的存在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实现了仪式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宗庙歌辞的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尤其在形式上有了两个重要的特点。
其一方面是各个朝代的宗庙歌辞呈现出的常态是以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宗庙歌辞的句式,在当代句式主要是以三言和四言为主。
我们将所谓的仪式看成有符号作为象征意义的这样的行为方式的组合,而音乐与整个仪式过程的关系也使得礼仪音乐因为受到礼仪模式的约束,而更加的具有了模式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庙祭歌突出的表现在于它的祭祀组诗,此类具有非常严格的规范性的诗歌组合形式与一般的例如《周颂》等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时期,礼乐还有与之相关的礼经用乐的规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相关的界定模糊不清。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候,宗庙的仪式进程和用乐的关系就十分的清楚明朗了。根据不同的事宜,宗庙的祭仪会规范的使用不同的用乐。
通过了解大量相关的历史记载,整个宗庙活动的整个流程分为:准备事宜、进行迎神、飨神、以及后来的送神仪式的相关程序组成。
这样的程序也间接性的规范了用乐,这种“随事立名”的用乐规则的建立,很明确的使得仪式和用乐之间的关系更加的明显和清晰。其中有时还有舞蹈,但并非所有环节都有表演,歌辞是表达意义的核心,对于实现了仪式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