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几个小知识为您讲述七个端午节的小知识,冷门但是实用。有关端午节的常见问题问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端午节的几个小知识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节习俗代代相传,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赛龙舟、吃粽子、悬菖蒲等都是端午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但以下这七个小知识你又知道不知道呢?
1、端午节最初不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春秋时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说,有吴楚两地的纪念伍子胥说,战国后民间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这些说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又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2、端午节名称是从唐朝才确定下来。
端,意为“初元”,有开端之意;初五为月瑞,故称端五,又叫夏节、浴兰节等别称。唐朝时,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宰相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为午,将“端五”改为“端午”,从此成为这一习俗的正式名称。
3、端午节第一条粽子是屈原夫人包的。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的人可怜他,每到五月五日就用竹筒装着米投到水里拜祭。汉建武年中,长沙人区回白天见到有个士人自称三闾大夫,对他说:“您拜祭我很诚心,但放到水里的祭品常常被蛟龙所偷吃。您可以拿些叶子将米包起来,用彩丝绑起来,这两样东西是蛟龙害怕的。”于是,包粽子就流传下来了。但在《异苑》里记载,其实粽子是屈原的夫人发明的。
4、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
宋代的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说:“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就是现在的龙舟”。另一部笔记《岁时广纪》中更明确地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因为越族人断发文身,习好水战,故有此俗。”
5、端午节悬艾蒲于门户起源于唐朝传说、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打邓州之时,见到一位逃难的妇女,便在路边拔了两棵艾苗交给这名女子,让她回城传话,门前插艾草不杀。妇女回城将这一消息悄值传给城中的百姓,家家便在当天晚上在家门口插上艾草。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对百姓秋毫无犯,并开仓放粮,康济百姓。从此端午插艾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6、端午节广州扒龙船的竟是亿万富豪。
划龙舟是广州人非常热衷的传统文化之一,传说广州龙舟竞技源起于南汉,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明代诗人张诩写道:“龙舟竞渡玉液池,君王沈醉连日夕。”龙舟文化是村落、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之依托,那些在河涌里划龙船的广州仔有的是好几栋楼的房东。一条龙船上的人,身家加起来超过一个上市公司。
7、端午节龙船饭也可以很奢侈。
龙船饭一般是由祠堂准备,招呼龙船队员或同宗族的人员。菜式有白切鸡、烧鹅、鸿运烧肉、清蒸鲩鱼、发菜伴蚝豉、盘菜等,令人垂涎。最少不了的却是一道简单小炒——龙船丁,用豆角粒、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四样材料炒制,可以帮助刚从河水中出来的龙船队员们祛湿、祛水汽。吃饭时,老人们也会念出好意头,“吃完龙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气。”
有关端午节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以前人都有往河里投粽子祭祀屈原,说什么给屈原吃。。可现在为啥没人这么做了?求问。
心纪奠答:
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纷纷向汨罗江投掷粽子,就希望江里的鱼精水怪吃了粽子,好不伤害屈原。
赞美屈原,就是要赞美他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
学习屈原,是学习他不随波逐流的崇高品格。
怀念屈原,就是要怀念他追求真理的坚定执着。
祭祀屈原,就是要传承他伟大的“屈原精神”。
粽子与端午节投粽入江中祭屈原的习俗相结合,流传为节日食品。投粽子改成了吃粽子。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滴。
网友问:为什么端午节要祭屈原?求回答,谢谢。
心纪奠答: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当时楚国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而且怀王庸懦昏聩,迷恋美色,轻信小人,屈原虽然身怀雄才大略,一样郁郁不得志。几次被流放在外。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这一天正事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江南有些地方会向江里撒米、撒粽子,让江中的鱼吃饱了,鱼就不会吃屈原身上了。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