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的“茱萸”是何种植物为您讲述重阳节的“茱萸”是何种植物、重阳节的茱萸的作用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这篇重阳节插的“茱萸”是何种植物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重阳节的知识。
重阳节的“茱萸”是何种植物
在我国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采摘茱萸插戴头上,或用茱萸制成香囊佩带,呼朋唤友登高游兴,相信这样能辟难去灾、祛病驱邪,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在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萌芽于东汉,兴于三国,曾经是中国最重要节日之一,除了爬山和吟诗,古人在这个节日是有很多活动要做的。可现在我们大家把这些都省了,形式性的发几张图片来表示一下,很多人可能连重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一定知道,更别说“登高”、“插茱萸”这些活动的形式程序是什么样的了。这个问题说严重点儿,就是中国文化的缺失,是传统文化的断续。
说到重阳,不得不提到一种具有消毒驱寒功效的植物,那就是“茱萸”。不知什么缘故,始于汉代的重阳节插茱萸习俗,在唐代达到兴盛之后,宋元时期开始却逐渐稀少了,至今天已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传承,今天的我们已经不知道古人重阳登高和遍插茱萸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了,甚至,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植物学上的悬疑之谜,那就是重阳节插的“茱萸”究竟是何种植物呢?
据史料记载,“茱萸”在我国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调料和防腐剂,古人认为其浓烈气味具有“辟邪除害”作用。然而,在当今植物物种中,却没有叫作“茱萸”的植物。只是,至少有三种植物带有“茱萸”二字: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究竟民俗中的茱萸是指哪种植物呢?这些年来,文化界和植物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首先说“食茱萸”。食茱萸是调味用的花椒属植物,一般这种植物味儿都比较大,比如花椒、八角等等,戴在身上的话,冲鼻子,味儿不好闻,所以可以被排除,剩下的山茱萸和吴茱萸,应该就是主要目标了。
再说山茱萸。山茱萸主产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区,山茱萸先开花后萌叶,早春枝头点缀黄色小花,聚拢如伞,十分漂亮,秋季红果累累,形如枸杞,绯红欲滴,艳丽悦目,果实干燥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萸肉,不少人以为山茱萸是“茱萸”,但是它有一个明显不符之处,山茱萸的枝叶与果实没有浓烈香味,自古不作香料之用,无法制作香囊,再者就是山茱萸产地比较窄,不可能普及成为全国性的习俗,因此山茱萸肯定不是古人重阳节要插的茱萸。
重阳节的茱萸的作用
在古代,有特殊气味的植物经常被用来辟邪,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端午的艾蒿,而“茱萸”也是因为有香气,才被人们采用。曹植曾有两句诗这样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描写的是茱萸的芬芳,这是最有名的,其它还有一些诗,也是形容茱萸的香气,从这些诗句的描述来看,吴茱萸是以香闻名,在果期尤其明显,而山茱萸果期几乎没有味道。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说了半天,茱萸到底是什么呢?古人对植物的分类不像现在这么详尽,所以那会儿人们插的茱萸估计也都不一样。由于古人概念的混淆,“茱萸”已经成谜。
但本人觉得古代的茱萸应该是一种花椒,因为花椒在古代称为“椒”。我国第一部词典《说文解字》给“茱”字的解释是:“茱萸,茮(jiāo)属”。“茮”是“椒”的异体字,给“茮”字的解释是:“茮莍。”茮莍,就是花椒。可见在古代茱萸就是花椒一类的植物。我国花椒属植物有50多种,在没有植物分类学的古代,古人是分不太清很多相似物种的,很可能会把某几种花椒叫作“茱萸”、某几种叫做"花椒"。从逻辑上分析,也只有各种花椒,在有重阳习俗的中原地区广泛分布,取材容易,才有可能把“人人插茱萸,户户做香囊”变成一种民间习俗。
对于这样的解释,你是否赞同?又是重阳节了,关于茱萸之谜就讲到这里了,了解一些,回家对孩子讲讲吧。
有关重阳节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啊?
心纪奠答: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网友问:重阳节是什么意思啊?我们这里不太重视,所以不太懂!
心纪奠答: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