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的形成与发展为你讲述丧葬礼仪的起源、丧葬礼仪的形成、丧葬礼仪的形成等等。看完这篇丧葬礼仪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我国的丧葬礼仪知识。
丧葬礼仪的起源
既然有生,就会有死。人除了正确地面对死外,还必须以人类的特有的方式“处理”死。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待死上也不例外。也可以说,人类自动物界分离出来,在对待死上也表现了作为人的本质特征。如果说,人对于死还是像禽兽一样麻木不仁,是很难以想象的。(周易·系辞传)里就讲“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就是人类早期对于死的处置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社会的烙印。古时候物质匮乏,甚至可能还没有完全走出森林,所以人死之后,就用树枝将死人的尸体厚厚地裹上,然后葬于野外。又说“不封不树”,是说古老的葬法是将用树枝包裹的尸体放在野外,不营造坟丘,也不做什么标记,大概是露天葬的一种。虽然这是远古人类的一种丧葬之法.但也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特性。这可以说是丧葬文化的滥觞吧。
远古时期,人们葬法葬式的选择,形成一种风俗,往往与人们所生存的环境有极大关系。因为人们没有走出森林,所以就采取树葬的方法。除了上述说到的之外,又如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将死人的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之后血肉腐烂,再收拾其遗骨,点燃树枝焚化。而有些居住在水边的民族,如我国古代的独龙族,就一度盛行水算,特别是对环些非正常死亡者,将死者的尸体抛于江河之中,任其漂流而去。我国西北部的氏羌族,他们生活在严寒地区,火对于他们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影响到丧葬方面就是实行火葬,人死之后,将其尸体投放火中,烈馅熊熊,化为灰烬。他们相信,死者可以随着冉冉上升的烟尘飘入天堂。
有一种说法以为友人类莱一发展阶段,人是不拿丧葬当一回事的,或者说没有什么丧葬。但这种说法不可信,应该说,月台有简单和繁琐之分,不存在有和没有之分。正如《孟子·膝文公上》所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塑。”孟子的这个说法一别只可以看作一种推测,“不葬其亲者”不是孟子历亲见,二则孟子也没有完全说不葬,而只不过是简单潦草一些罢了, “举而委之于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丧弊方式,招其亲人的尸体拾到沟洼里放下,就算安葬了。但总的说来,人类丧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意识到药度意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经过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经济的发展使丧葬制度得以为丧葬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准备,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宗教观念和伦理观念日渐成熟起来,并渗透到丧葬制度之中。
丧葬礼仪的形成
丧葬礼仪是人们丧葬观念所表现的种种意识行为、对死者的态度及其对待方式,也就是人们在其丧葬观念支配下,如何安置死者灵魂、如何处理尸体的种种仪式和活动。丧葬礼仪是人类所特有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和人类社会的其他行为一样,丧葬礼仪的出现取决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
前面已经说过.在人类发展早期,是没有殡葬活动的,更谈不上殡葬礼仪了。殡葬礼仪的产生,来源于“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信仰。在灵魂观念萌生后,人们根据灵魂与尸体关系的种种想象,以及关于灵魂在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安置尸体,于是便产生了各种葬法、葬式及丧葬仪规。
在我国,殡葬礼仪形成于西周时期。这要归功于周代典章礼制的建立。在西周之前的漫长时间里,除了殷代的祖先崇拜颇为发达,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神”,而到了西周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从敬“神”逐渐转变为尊“礼”。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曰:“周人草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古代殡葬在西周,不仅观念上有了新的内容,在仪式上也就是古人讲的“草礼尚施”,开始走上了殡葬礼仪的道路。
周礼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亲亲”——就是亲其所亲,反映了那个社会的血缘关系,二是“草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关系。坟云:“亲亲故草祖,草祖坟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礼记·大传》),又云;“修宗底,敬把事,教民追孝也”(《礼记·坊记》)。
由“亲亲”而随之产生的孝道观念是殡葬礼仪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孝”最早见于商代卜辞。西周以来,孝的观念也逐渐发达起来。在周代金文、《周书》《诗经》等著作中,就孝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另一种是对去世的父母、先祖的孝,即对“死人”的孝。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曹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这正是西周车道观念的特点所在。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源于周代的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终”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 《论语》上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话.慎终就是隆重地操办父辈或祖辈的丧事,迫远就是祭祀和追念有功有德的先祖,民德归厚就是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这很可以反映出丧葬之礼、孝道观念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苟子将处理生死,尤其是厚葬即亲提高到“礼”制,他曾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也”(王先谦,《苟子集解》卷13《礼论篇》238页)。
丧葬礼仪的发展
周朝代殷后,宗法制趋于成熟,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目的在于规范各个阶层的统治者以及下层的民众各自的本分和职责,不得有所逾越,这是按葬礼仪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周礼对殆尸用的棺停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侯宁重,大夫二重,士不重。对宗庙祭祖的等级:天子七庙,太祖与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太祖与:朝:穆;大夫三庙,太祖与一昭一穆;士一庙;平民百姓在家小祭把先人:
周代建立的赎葬礼仪,一般分成三大步骤;先殡,次葬,最后服丧。殡包括停尸与人硷,给亲友以吊唁哀哭的机会。葬包括出殡与下葬.正式安顿死者于地下。服变包括穿丧服、节制饮食起居、定期条悼等。还行守丧,从死者神主人祖庙之日起到27个月后谭祭,守丧毕。
西周春秋之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战国至汉初诞生的《周礼》、《仪礼》、(礼记》经书被认为是圣人之言、周公之制。“三礼”的典章礼制理论已逐渐变成国家礼仪,又渐渐下移为民间习俗,其中奠基于西周的硫葬与祭把礼仪在书中也有所反映.经秦汉至唐宋的发展和明清时期的形态演变,从未间断地传承到近代,以及当代的某些地区。
传统丧葬礼仪,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本国各种宗教、的影响下和同时吸收世界文明渐进式地发展的,经过由简到繁,趋简的演变,逐步地形成了近现代的丧葬礼仪。
有关丧葬礼仪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昨天还以为谁家结婚,楼下一直吹吹打打还放烟花和爆竹,一直到夜里3点半,结婚早上8点半开始又念经,才知道是葬礼,而且很奇怪的,吹的乐曲除了那个葬礼进行曲,还有流行歌曲的说,吹了一个早上了…请懂杭州葬礼习俗的人详细讲一下,谢谢,很好奇!网上摘来的不要,见谅。还在吹的说...越来越离谱了,竟然吹两只蝴蝶、青藏高原、爱拼才会赢!!我在想他们会不会吹“今天是个好日子”???有必要摆这么大排场吗?尽孝应该,可是人活着的时候干嘛去了?弄得跟卡拉ok似的,路过的人都跟着唱...
心纪奠答:
很正常,那叫“头七”,其实吹乐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指给逝者送行的,所以不光吹葬礼进行曲,还要吹别的。
头七就是死后第七天
另外还有“五七”,要烧一个花圈,还有死者生前的一些东西,要守夜。。。
据说很灵的,半夜十二点,会有风吹过来,把一张写有死者名字的纸吹得贴在墙上。
网友问: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的丧葬礼仪如此繁琐?求告知,谢谢
心纪奠答: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传统风俗的国家,中国也被世界上誉为礼仪之邦,所以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在婚丧嫁娶方面礼仪如此的繁琐。
其中在丧葬方面的礼仪更加的繁琐,在我们东北这个地方来说一般丧葬这样的事情,都要进行三天的时间。
比如说事先先找一位风水先生来给使者挑选墓地,当然在其中也需要涉及到很多地方,有风水先生的参与。在死者头一天晚上,会到专门的地方去给死者进行祭祀烧纸。死者的亲朋好友也会为其披麻戴孝,但是应该长辈不会有这样的礼节。对于这种丧葬礼仪,其实农村更加的繁琐,因为城市当中现在所讲究环保,很多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而且在我们农村这边还会有雇乐队这样的事情发生,也是对于死者的一种缅怀。一般在城里面只不过是搭一个灵棚,不会有任何的噪音,大家缅怀死者只能到殡仪馆当中进行悼念。
中国人说讲究的是投胎转世,所以大家对于丧葬礼仪看得如此之重。甚至有很多人,在老人生前所做的行为,还没有死的时候做的多。
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老人死了之后,做的越好也是为自己积德。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做法没有太多的意义,人死如灯灭就像尘土一样,终究还是回归于大地,所以我不相信有轮回之说。在生前的时候,多尽一点孝道,我觉得比死的时候走那些繁琐的礼仪要好得多。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