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网络祭拜网上祭扫-线上祭祀扫墓-网上祭奠平台心纪奠

丧葬礼俗的演变

作者:卜易祭祀文化 2021-06-02

丧葬礼俗的演变为你讲述传统丧葬礼俗的变化、西式丧葬礼俗的出现、丧葬礼俗演变等等。看完这篇丧葬礼俗的演变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我国的丧葬礼俗知识。
      清末民初,一些旨在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旧习俗的救国主张,而改造旧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变革传统的丧葬陋俗。这一变革与国家和社会的发达进步紧密相连,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场变革。在此仅就清末民初丧葬习俗的演变状况做一概要的历史考察和梳理。
一、传统丧葬礼俗的变化

丧葬礼俗的演变 

 1、丧葬从简。清末民初,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俗已明显呈现出颓废的迹象,总的趋势是丧葬从简。如江苏武进,“凶丧之礼,民国初年,少数士绅,曾有改革陋俗,力从节俭之举”。丧葬从简具体表现在:
(1)丧服简单化。“古礼丧服曰斩衰,日绍麻,曰袒免,分别烦琐,今则势不能行。新丧均以白粗布代之,其后,则在帽结或鞋以白色分别而已”。因此多数人值先人逝世时,只是“子女当日成服,以白粗布作开义孝衫”,宣统三年(1911)的《安图县志》卷四又载:‘’此时凡晚辈记述反映的形式者,男易冠,女去笋,皆服白衫,哭于灵枢之旁”。这个白粗布、白衫似有古丧服遗风。至于官员士绅的丧礼,(吉林通志》中则记有:“期功以下丈夫素冠,妇人去首饰,皆易素。男哭床东,女哭床西,异向,作魂帛”。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官民丧服已明显有简单的变化。
(2)丧期缩短。“按旧礼,亲丧守制二十七月,不茹荤,著麻衣,百日不理发,娱乐场不人;今则情势一变,古制渐废,滔滔者不知伊于胡底矣。至民国初年,《新城县志》又载:’‘民国丧礼,改三年之丧为二十七日,官不解职,士不辍考,自父母始段以至除服,凡先圣、帝王所定一切之礼,悉废不用。此四千余年一大变也。这正是民初丧葬从简的反映。从时间上,原有的斩衰三年已不复存在。
(3)丧礼程序简化。《新修大埔县志》载:“近丧礼亦逐渐改良。旧俗过于铺张,糜费不少,实则亲死而始为此盛仪,不外为子孙博世俗之名誉,甚无谓。近日多有主不设席,亲戚不送礼,仅以讣相闻,定期开吊,或便饭,或茶点。讣亦不用旧式,上叙死者生卒年、月、日及何时开吊成服,下列一亲属表,分别直系、旁系、亲属名字,标明称谓,于泣血稽颗等字一概删去。一切形式都日趋从简,那种追昔复古的做法已不得人心了。

2、迷信减少。由于文明的日益发达、科学的进步,清末民初,丧葬中的迷信现象也越来越少。如1931年铅印的《迁安县志》载:“至斩殃、饮吠、演剧诸陋习,早经革除净尽;而延僧道诵经荐蘸或间有行之者,是诚非礼之礼焉。"1929年铅印本《新绛县志》日:“士夫之家不作佛事,不用徘优,反目为俭亲丧。诵经超度,作乐愉尸,幢蟠塞道。力不能备,则宁停枢。又多溺地师之说,卜地、卜日,动经数岁。现国体既已改革,迷信渐为破除,已有不拘风水时日者,然行者甚少。”可见,民初的社会正逐渐走向文明。

二、西式丧葬礼俗的出现

丧葬礼俗的演变 

丧葬内容的变化。至清末民初,长达数千年的丧服制度在这一时期仅存名义,甚至无衰服而仅有黑纱。已出现“至来宾,则男子左腕佩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仅以北京为例,“民国以来,效西俗者,则以黑纱缠臂为服,一扫历来斩衰期功绍麻之制”。另外也出现了在灵堂前供上一张亡人影像,并且陈列香花等件,以及亲朋好友所赠的挽联、挽嶂、香花、花圈等。安葬中的明器也发生了变化:昔日纸做的堂皇殿宇已变为耸拔的洋楼,纸轿、纸马又为纸扎黄包车、汽车所代替,冥锁也变为“冥洋”。
      丧葬礼仪的变化。清末,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潮日炽,反对跪拜之声渐起,认为这是“卑躬俯首,生气毫无”,大有伤于人格。据认为,梁启超先生首倡(在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易跪拜礼为西方鞠躬礼,但遭顽固派痛低而未果。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宣布取消跪拜礼。后袁世凯政府1912年8月17日于北京公布民国《礼制》,规定:丧礼为脱帽三鞠躬(“男子礼均为脱帽鞠躬,女子礼为不脱帽鞠躬等”。 1917年,湖南省慈利县一还乡官员在其父亲丧仪中亦采用鞠躬礼。尔后历代政府的官方丧礼均遵从此礼。1929年南京政府行“奉安大典”迎葬孙中山先生灵枢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安葬,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丧礼中均用三鞠躬礼。之外,举哀、奏乐、吊丧等新式丧礼都已出现。“奏乐、唱歌、上花、献花、读祭文、向灵前行礼三鞠躬。来宾致祭,一鞠躬。演说亡人事实。举哀、奏乐唱歌、谢来宾、一鞠躬。发引用檀花提炉、盆花、挽联、挽嶂、花圈、亡人照影、祭席。主人随之,后为灵枢,接着是来宾送葬者。.,[zl清末出现的吊丧,亦开吊,它本在丧家或寺院或公共处所进行,到光绪时改变为开追悼会,会所设在广场,男女都可参加,来宾不一定送礼,仪式的主要内容是:报告开会宗旨,宣读祭文,宣读诛词,行三鞠躬礼,述行状,演说,家属答谢来宾,奏乐散会。由开吊演进为开追悼会,是葬式的变化,反映了丧葬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演变。
      殡葬服务方式的变化。殡仪馆、公墓、火葬场的出现。它们首先兴起于租界内,后逐渐推广开来。它们的出现使丧事办理走向社会化,并且推动了中国火葬葬式的重新兴起。上海开风气之先。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寓居上海的外侨逐年增多,为解决死有所葬的问题(洋人大体无死后回葬故乡之俗),1844年出现了第一个由外侨(英国人)开办的公共墓地—山东路外国公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最初的殡葬服务(公墓)设施。1863年,英租界工部局又置地辟八仙桥公墓。19世纪末年,美国人韦伦斯在上海设立“松茂洋行”,专理外侨殡硷。由于收费甚高,当时中国人无人问津。这是由洋人经营的第一家殡仪馆。关于火葬,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它受到禁止。自西方文化传人,火葬又被从外输人。1927年,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开办的静安寺公墓的火葬处安装了上海的第一只煤气火葬炉。这是上海第一处现代意义上的火葬场。这些变化对于推动中国的殡葬改革都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三、丧葬礼俗演变

丧葬礼俗的演变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见清末民初的丧葬习俗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上对封建丧俗的否定在传统社会是难以想像的。丧葬习俗的变异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异决定礼俗向前发展,推动礼俗变革,导致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
      1.受物质财富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丧葬礼俗上,繁复的礼仪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清朝统治阶级对丧葬礼制穷源搜极,全部继承。可是,为生活劳作的广大人民没有那种条件去和剥削者共同讲这个“礼”。他们的地位底下,因此不需要去维护这种丧葬礼制。就是对“报庙”、“出殡”等简化礼节的执行上,也是“所言惟中产以上者能行之。若贫家,则于送三之日即葬,无多仪节矣”侧。可见,脱离人们物质生活实际的礼俗,即使上了法律条文,也是很难行得通的。行不通的旧章法与丧葬礼俗的变异,是受压迫的贫苦民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精神束缚和等级制度的抵制。在丧葬习俗的变异中,贫苦民众的阶级地位、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这个变异的必然性。此外,丧礼变异的内在原因还在于人民群众不限于丧葬礼仪的等级限制,而尽情地去服制。如清末对五常厅和长春府二处城乡礼俗调查表中,皆有“其持轻服之制往往过礼,然仪节多有未当,而情愿能挚的记载,这足以证明人民群众不拘礼仪的务实与敢于抗拒的精神。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口也空前地增长,人口与资源之间数量上的新变化,必然迫使专门承担繁复礼仪的人减少到适合人类首先必须保持自己生存的限度内。因此,丧礼日趋简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丧礼改革也势在必行。
      2.受时代变革的影响。丧葬礼俗和一切上层建筑一样,一旦形成大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代代传承。尽管如此,丧葬礼俗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许多变化。社会生活变化了,许多新的内容必然要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之中,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这样,传统的礼俗,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生活的内容,有时,甚至改变原有民俗的内容而产生变异。近代中国的大变革冲击了很多传统的旧习俗。社会变革要求丧葬礼俗必须变革。
      太平天国革命。封建统治阶级历来把礼仪看做是维系封建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反抗传统秩序的斗争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封建的礼仪形成冲击。从总体趋势上看,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无疑也是意味着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礼俗世界的挑战。因此,太平天国最初的立场是斩钉截铁的。太平天国为了适合于“天国”气氛的新形势,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丧葬礼仪方面的改革。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升天是头顶好事,宜欢不宜哭”。
(2)“丧事不可做南无(按即做佛事),大硷、成服、还三俱用牲醛茶饭祭告皇上帝”。
(3)“所有升天之人,俱不准照凡情歪例,私用棺木,以锦被绸络包埋便是”。
(4)“父母死,禁不得招魂设醛”。
(5)反对葬墓讲风水等等。然而,根据太平天国初期的社会情况来看,他们为之做出很大努力并身体力行的,便是实行“禁止棺葬”这个大胆、奇特的、前所未有的丧葬改革。
      辛亥变革。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型国家—中华民国,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使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邓子琴先生在《中国风俗史》一书中认为,“在此种风气中,影响于风俗者,厥有数端”:功利置重、伦理变革、婚丧失据、荣典废弃、团体意识、部分集中谓利仪部分集中成一幕之礼以节省时间自下而上(指容典制度中以社会性之力量代替政府性力量)。这种概括虽然不够全面,但仅此数端足以反映出当时社会风尚出现的新气象。
      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发生了异于往古的变化,这其中就有丧葬习俗。丧葬习俗的变化虽然较婚姻等习俗要小得多,但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就是丧葬礼仪已出现了由繁趋简的倾向,相对文明的西式丧礼已在中国初步确立。
      3.受西方文化的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以“船坚炮利”的物质优势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文明开始传人中国。尤其到了清末,西学东渐,新潮泛起,国人一时仰慕西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以及生存环境,一切旧的意识形态都在逐渐更新。中国社会的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反映到中国的丧葬领域,产生了丧葬改革。缠黑纱、奏哀乐、开追悼会、挽联、殡仪馆及公墓等西方文明丧礼陆续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丧葬礼俗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俗及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仪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下,在太平军中,“一切佛教的丧礼和一般中国人的祭祀旧俗都被严加禁止。他们建立了基督教的殡葬形式。由主持仪式的教士在枢旁祈祷”。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的丧葬礼俗的演变是在践履过程中,仍处于初始阶段,在规模和范围上还不够广泛和普遍,它的历史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丧葬礼俗的不平衡尤为显著。
      首先,地域上的不平衡。城市强于农村,南方强于北方,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强于内地省会城市,东南沿海又强于内陆。如,葬礼中的新式明器也是在广州、上海等最先受西方影响的地区才出现的。对于西方文明丧礼,“城市内多仿行之,乡间仍不多靓也。显然,这同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强弱以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及文明程度关系甚大。
      其次,阶层的不平衡。“士为四民之首”,这一阶层是社会变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其他阶层行为方式的榜样。清末民初丧葬习俗的演变是由进步知识分子率先实践的,其他阶层尤其是农民阶层则相对迟缓,甚至处于静止状态。当然各阶层内部亦不尽相同,知识分子阶层中也有思想顽固、观念守旧者。有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处也反映着双重的思想矛盾。胡适双重的思想性格在他的丧葬观和丧葬礼仪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1918年11月24日,正当胡适先生在北京通俗讲演所讲他的“丧礼改革”时他接到家母去世的电报。对这件事胡适先生确实也做出了改良的行动。他首先革除了一套哭丧旧俗约束下的虚文,在京即印了礼帖。并给家回电,告诉家人先行收硷。胡适先生较早提出了改革“丧服制度”的想法。在民国初年,胡适也算是有勇气的文化人。在族人的围攻下,他对自己最亲近的母亲丧礼做了不少大胆的改革。可是,在旧中国,要打破封建国体的护身符,即自身亲族的民俗套路的改变,又谈何容易。他不能完全摆脱丧服心理的约束。他在奔母丧时,就把穿在外面的皮袍子脱在北京,换了布棉袍、布帽、白鞋,把镀金表链也留在北京。可见,胡适的丧葬主张及他的丧葬礼仪是互为抵触的。觉悟了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受封建文化束缚极深的其他阶层便可想而知了。
      最后,新旧并用促成的不平衡。近代以来,一些文人士大夫及上层官僚、商人等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丧礼已开始采用新式的丧葬礼仪,如奏哀乐、缠黑纱、挽联、开追悼会等。但是由于丧葬礼俗具有顽强的传承性,因此,此时的丧葬礼仪尤其是名人出丧,无论仪仗、响器,均大搞“土洋结合”,有的竟然以印度巡捕为先导,借用新兵,吹奏军乐,与中国传统的民俗前后穿插而行。丧家不考虑两者是否协调,只图时髦,以为荣耀。
      丧俗演变特别是新旧交替必然要有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旧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由于丧葬礼俗较之其他礼俗(如婚嫁礼俗、寿庆礼俗等)具有更为顽强的传承性,这主要是丧葬的“礼”和’俗”比较统一,群众基础很深,难于一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政权的更迭,其他方面的旧意识形态则是任其自然存亡。同时,民国肇建,新制未修,在无典章可循的情况下,必然要沿袭其旧。故清末、尤其是民初的各名人葬礼,几乎都是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在某种程度上,新的形式仅仅作为传统形式的附加部分,成为一种点缀。这也反映了丧俗变化的局限和不彻底。
      此外,传统丧葬礼俗还普遍存在。即使在北京城里士庶人家在治办丧事时,“灵前仍设拜垫,亲友往吊者,概用拜跪,不用鞠躬。国内有人急于推行丧事鞠躬礼,但民间难以接受,遭到强烈反对,故民间仍用跪拜礼,只是一切从简。又,传统的厚葬习俗仍在民国时期流行,且呈现出愈来愈盛的趋势。
      尽管如此,清朝末年的丧葬礼俗中出现了相对文明的西式丧礼,这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中国近代丧葬礼俗发生变革的开端。缠黑纱、鞠躬、花圈、挽联、开追悼会等诸多进步文明的丧葬习俗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才会出现五四时期丧葬习俗变革的新时代。同时,这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消除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移风易俗,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应21世纪的丧葬礼仪,从而成为正确的丧葬活动导向。

有关丧葬礼俗的常见问题问答
丧葬礼俗的演变

网友问:请问一些丧葬的习俗是什么意思?比如花圈代表什么???还有火葬和土葬供奉死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供奉死者的香不能等等!求告知,谢谢
心纪奠答:
  清与佩戴黑纱的礼节相照应的,还有向死者献花圈或者花篮的习俗。据传说这个习俗最早来源于西方基督教首创时,因为《圣经》教义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相信人死以后能进入到极乐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鲜花铺设的。随着这种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笃信教义的人们则按照想象中的天堂之路的场景,在死者的灵车前后抛撒花瓣,以此表示为死者去天堂铺设道路。以后,人们觉得用鲜花铺道花钱太多,于是改用花圈与花篮来替代。因此用花圈或者花篮献祭死者,意思是在告慰死者的灵魂。奉献给死者花圈或者花篮在如今已经逐渐演化为丧礼活动的一种吊丧礼节和内容。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流行于世界各地。 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合葬的。墓室大多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有人殉。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衍变为多种形式。中国的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土坑墓),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流行;大石墓、瓮棺葬,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石棺葬、砖石墓,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六朝以至隋唐;木椁墓,始于商代,汉以后少见;船棺葬,战国末期到汉初盛行于四川一带。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网友问:菏泽丧事风俗习惯,公公快不行了,医生让准备后事,但我不知道有什么风俗习惯,请知道的提点一下,让我有点准备.求告知,谢谢
心纪奠答:
      菏泽丧事风俗最折腾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发丧以5天后最佳,夏天热你们自己定。
      如果你公公是一个人死了,婆婆比他先死,你就买两个棺材一起下葬,婆婆金骨移除来(婆婆挖出来)同时下葬,破不破费你们自己看着办,要我说买不买都一样。
      若果亲戚多了,吊唁的人就多,帮忙的也随之增加,钱花的越多,无论是借钱还是贷款主人得把钱凑足了,交给大支,就只管守灵和哭,其他的杂事:给亲戚报丧,买白布,买棺材,摆供,买冥纸,雇吹鼓手,买饭菜,借碗筷桌椅板凳招待吊唁的人等都是大支安排,在这五天的时间里,调度着全村前来帮忙的男女干这干那,确实也很操心受累,【大支】临时主管,相当于所有帮忙的组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队长就是大支。
      披麻戴孝、灵前祭拜、烧香磕头、抬棺送葬、坟前磕头等固定的程式以及这当中的细节和说法,属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而这个过程持续几天,并且把夫妻之间第一个先逝的人,再从土里挖出来合葬,三年,十年祭日时再发丧,除了给后代造成精神的损伤、经济的损失外,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可言呢?这种陋习早就应该摈弃了!你还是多问问你们本地人吧。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速创建纪念馆
免费建馆

纪念馆12W+   祭拜768W+

Tag关键词: 丧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本请告知,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名人馆

MING REN GUAN

袁隆平纪念馆

袁隆平

生卒于:1930.09.07-2021.05.22

离上次祭拜已有1258

79252 |2080

赠送鲜花

张国荣纪念馆

张国荣

生卒于:1956.09.12-2003.04.01

离上次祭拜已有1235

31909 |5764

赠送鲜花

郑勇纪念馆

郑勇

生卒于:1979.08.14-2020.02.05

离上次祭拜已有1065

25034 |71

赠送鲜花

热门资讯

热门资讯

张国荣纪念馆

张国荣 张国荣 张国荣

生卒于:1956-09-12-2003-04-01

热度10432

查看5764

功能直达

功能直达

祭拜祈福

107950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提示

请使用如下方式下载心祭奠APP

方式一: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后输入手机号或逝者名字领取纪念馆编辑完善逝者资料,上传相片视频。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方式二:下载心祭奠APP
下载心纪奠APP
方式三:微信联系平台客服编辑

复制并打开微信

点击此处返回

纪念馆12W+

祭拜768W+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
建馆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提示
创建纪念馆成功1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关注心纪奠公众号,输入手机号或名字即可领取纪念馆,完善资料及相片,追思缅怀。
心纪奠
长按二维码保存纪念馆二维码
立即去缅怀
关闭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纪念馆免费建纪念馆

建馆量: 12W+祭拜次数: 768W+

关闭
发布讣告
发布讣告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讣告免费创建讣告

操作简单方便高效快速传播

关闭
创建家谱
创建家谱
获取验证码
免费创建家谱免费创建家谱

家谱:9216 祭拜: 76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