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知识精选2022最新版为您详细介绍殡葬习俗和文化。殡葬习俗是由古至今一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虽然现在殡葬改革,革除部分的殡葬习俗文化,但是这些文化不会消失,它会随着文字一代代传承下去。而在这些传统的殡葬习俗中有很多是人都不太了解的,看殡葬知识精选2022最新版,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殡葬礼仪流程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殡葬习俗的发展
“天地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骨子里都认为,皇天后土人性是一体的,人是有灵魂的,灵性由皇天赋予,“精气神”由后土滋养,今生前世是一贯的不同生命体,但灵魂轮回不变。这一文化内涵就产生了以《周易》为核心的百家文化,即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天地人文化,殡葬文化是天地人文化的重要部分,殡葬是中国人追求幸福的重要举措。
风水理念的深刻影响。天地人文化认为,天是纯净精气的升华变幻,地是混沌精气的沉淀结晶,鬼神人是天地交通的精灵,由此可知天地人是既一体又独立的特殊关系。人死亡后,其灵魂只有三个去处,升天入地化鬼。只有巨大功德福份的人才能升天,而极其罪恶的、深度怨恨的人则化成鬼在天地间游荡,而平常人则入土为安,入土为安也是唯一由后人操作来完成的。但入土不一定安,福地是天堂,恶地是地狱,葬福地亡灵安息福泽后人,葬恶人亡灵不安折腾祸害子孙。
孝文化的深刻影响。亲人去世,大操大办,诵经超度,道场羽化,本质上是希望亡者好好投胎,有个好来生。
时空学的深刻影响。万事万物都是特定的时空,由此空间决定命,时间决定运,由此殡葬仪式非常良辰吉时的选择。
面子文化的深刻影响。殡葬仪式关系到亡者的荣誉,关系到阳居亲人的声名,因此都采取慎重庄严虔诚的态度。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殡葬文化也在不断地改进,比如土葬改为火葬,提倡文明绿色的殡葬文化等等。这将是以后殡葬文化的主旨之一。
殡葬文化传承和生命价值
殡葬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民族对于死亡的一种态度及对生命的敬畏,从古至今,不断地摸索改革,结合自然人文,才形成了如今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由观念、实务和操作形态组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文化。殡葬是围绕着遗体处理而进行的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多方面功能的生命文化活动,通过追忆逝者的美好德行,使生者获得一种直面生死、超越生死的生命智慧,获得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精神粮食和生命的终极关怀,通过丧葬活动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殡葬文化在我们看来,它实际上就是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对生命的一种信仰,能够让人们过上一些有意义有追求的生活,生命文化其实也就是一种价值观,让人们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这是一种生命的文化。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重伦理、重孝道、讲情义的民族。孝道文化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一个美德,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它本来就是我们孝道文化的基本的一个道德的规范,历史悠久传承至今,也是被我们中国人代代相传。中国的葬文化它是中国孝道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讲孝道,以前讲孝道都是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我们中华孝道的一个核心。
殡葬文化的传承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了我们中华的文化,是非常好的一种倡导。
现代殡葬服务的发展是我国殡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原先的古老迷信的活动发展到此刻的科学、庄严的仪式,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这是十分大的进步。对于这项服务,我们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解决好、维护好、保障好社会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价值需求,又要确保在持续机构在非营利性条件下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过去,一些殡葬管理者和领导者总以为殡葬是跟死者打交道的职业,每一天为死者带给服务,谈不上高尚,能多要价就多要价,能多收就多收,而活者往往又存在不能和死者谈价钱的心理,自然多收多要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此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殡葬服务标准和缅怀死者的价值取向发生的根本改变,群众对殡葬服务要求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和人性化的意识已经增强了,传统的殡葬服务观念已经落伍了,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理念。要在国家殡葬行业纷纷觉醒并倡导“阳光殡葬”的时候,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发奋创新殡葬服务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标准,尽快走出简单的承诺式服务,逐步将殡葬服务向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迈进。要以具体的标准作为服务施受双方检验服务水平的标尺。
殡葬服务能帮忙家庭或社会处理遗体,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观点看,遗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我觉得殡葬服务是十分神圣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不管怎样样,人死后就应有一个好的归宿,让灵魂得到安息,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殡葬服务,是很科学,很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形式。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因此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处理一体的原则是自然条件的要求和社会文化条件的要求。
现代殡葬服务的发展是我国殡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原先的古老迷信的活动发展到此刻的科学、庄严的仪式,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这是十分大的进步。对于这项服务,我们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解决好、维护好、保障好社会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价值需求,又要确保在持续机构在非营利性条件下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有关殡葬的常见问题问答
网友问:我母亲过世了,可是父亲还健在.根据习俗来说的话,母亲下葬的时候父亲可以在场吗?很急~~~请各位快快告诉我啊......
心纪奠答:
下葬 的习俗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
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网友问:丧葬习俗里“铺金盖银”的文化涵义,我想知道这有什么好的寓意,来源是哪?什么时候?求告知,谢谢。
心纪奠答:
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简单点说就是陪葬。寓意就是死者到了那边也能享受荣华富贵。陪葬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经常在古墓出土什么古玉了,坛坛罐罐了,动物的骨头了,这些就是简单陪葬。
孝道有很多种,花一分钟时间,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然后分享到亲人群,邀请亲友一起上传逝者相片,书写生平事迹,保存到心纪奠云端传承下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际最有意义的孝和爱。立即免费建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