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烈士陵园位于越西协和医院附近(南方向899米左右),烈士陵园的主要建筑有纪念碑、烈士墓、英灵塔、纪念馆。园内苍松如茵,层层叠叠,钻天白杨,直刺云端,碧草如茵,百花绽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真是一处供人们缅怀先烈、参观游览的绿色公园。
陵园大门外的两行整齐的柏树一方面绿化了公路,另一方面也遮盖了陵园的围墙,既强调陵园的庄严肃穆的气势,又造成“庭园深深深几许”;碧玉溪旁丛植的高大、苍老的枫杨,几乎覆盖整个溪面;陵墓宏伟壮观,底部下面是气势磅礴的兰花台峭壁,山崖下部披满马尾松、柳杉林,形成浓密的绿荫,象征烈士精神万古长青。
个网上墓园
人参与祭奠
免费无广告 实景仿真 风格多样
云端永久留存 传承孝爱
电脑端 手机微信 APP
无论何时何地 实时缅怀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鄞县人,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
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10月2日,郑哲敏先生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其父亲郑章斐幼年放牛,念过几年私塾和小学,后来进城当学徒,而后经商开厂,崇尚实业,教育子女勤勉好学、修身养性。家庭环境给郑哲敏先生在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正直做人品格的形成带来了深刻影响。
郑哲敏先生在济南市立第五小学读完小学后进济南育英中学。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初中二年级,抗日战争爆发,郑哲敏先生入川。他先后进成都建国中学、成都华阳县中学和金堂铭贤中学学习。他学习刻苦,乐于为大家做事,曾管过伙食,办过话剧团和英文社,对物理和英文有深厚兴趣,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曾因不参与考试作弊而挨过一些同学的揍。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郑哲敏先生毕业于金堂铭贤中学,并以理工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抗战胜利后,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平(今北京)清华园,郑哲敏先生继续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程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7年底、1948年初,经清华大学、北平地区、华北区和全国(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等4级选拔,郑哲敏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名“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获得者。年轻的郑哲敏先生认为应用力学对中国工业建设有重要作用,提出以应用力学为专修的学科,同时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列为拟入的学校,并得到梅贻琦、陈福田、钱伟长、李辑祥等人的推荐。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4月,他的申请获准并确定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同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并于一年后顺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做热应力方面的研究。
1952年6月,郑哲敏先生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即着手准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却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挠。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遂于1954年9月26日从纽约乘船离美,10月12日抵瑞士。
由于办理途经地点的签证手续和等待船期,1955年1月19日,郑哲敏得以离法经香港于2月21日从宝安县(今深圳)入境。
毅然回国
回国后,郑哲敏先生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加入了钱伟长在该所创立的力学研究室;同年年底,钱学森返回中国,他随即参加钱学森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郑哲敏成为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同年,他还作为助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全国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
1958年,郑哲敏领导了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后开始研究爆炸成形的理论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初,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导弹零部件,使爆炸成形成为以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新工艺。
1964年,郑哲敏先生接受并完成了涉及地下核试验的有关任务,并主动考虑地下核爆炸威力的预报问题。
1965年,郑哲敏和解伯民先生与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同年,他还指导兵工部门进行穿甲几何相似律的模型试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郑哲敏的身心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冲击,并于1970年7月、1971年11月在“五七”干校劳动。
1971年,郑哲敏从干校回所,为改变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机理,经过10年努力,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
1978年,郑哲敏先生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郑哲敏领导组建了力学研究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并兼任第一任室主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84年2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1986年,郑哲敏带领和组织了海洋工程力学的研究,并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郑哲敏先生领导组建了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并兼任第一任室主任,带领和指导材料非线性力学性质和流体非线性行为的基础性研究。
1993年,因在爆炸力学方面的贡献,郑哲敏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郑哲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5月,在郑哲敏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曾恒一院士的筹划下,促成了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与海洋石油总公司卫留成总经理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五’科技合作意向书”。
2003年至2004年,年近八旬的郑哲敏受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委托,担任“国家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专题咨询组组长,负责组织高层专家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第13专题提出咨询意见。
2013年,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网上祭奠平台很多的,其功能参差不齐,我用过心纪奠平台感觉非常专业,不管是界面设计还是产品功能,都是能够满足用户所需的,大平台值得信赖。现在,大多数人更看重祭祀文化内涵,也逐渐从实地实物的祭扫,向网络祭祀祈福、家庭追思会等祭祀方式过渡。心纪奠平台至2018年上线至今,受到用户的好评如潮,被用户誉为“最专业的网上祭奠平台”,心纪奠平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节约社会资源,推进文明祭扫,绿色环保理念。不仅界面视觉效果好、功能多、访问快,而且还可以实现10秒即可创建纪念馆,多种个性主题馆可供选择,资料永久存档,突破了时间、地点、空间等阻隔,实现了随时随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亮点是用户在进行建馆、基本祭拜服务等操作都是全免费的,只有在用户有高档祭品、供品等选择性祭奠需求以及高级功能需求(高级馆)时才需要支付少量的低廉费用。因此心纪奠是目前各大主流纪念平台中实现效果较好、功能较强、费用较低廉、十分受用户青睐的网上祭奠平台。查看详情
这里为您推荐全球华人新一代网上祭拜祈福网站-心纪奠。在最开始出现时,受制于传统文化理念,并没有被太多人所接受,但是近几年来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众多的网络祭祀平台也因此涌现出来。一方面是满足现代人们在祭祀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符合时代的特色,顺应时代的发展。“心纪奠”是湖南孝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个响应国家号召,倡导绿色祭奠、推广文明祭祀的专业网上祭奠平台,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发展,已累计为数十万生命提供了上亿次祭奠服务,赢得了无数用户的称赞与肯定,并先后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民生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心纪奠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现实中无法做到且又难以表达的事情,在这里却可以轻松实现。同时,网上祭奠还是一种环保、安全、节约的祭奠方式,还避免铺张浪费和环境污染。查看详情
可以选择在心纪奠平台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关注心纪奠公众号创建免费网上纪念馆,即可进行上香、点烛、献花、献供、献祭、祭文、上传相片等操作了。网站高仿真互动纪念技术,使您在网上的祭拜操作如同现实祭拜一样真实,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网上祭祀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心纪奠网络祭祀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网上祭奠体验,让祭奠逝者追思故人成了一件轻松的事,心理上不再感到非常压抑。网上纪念馆可无限地存放照片、文集,逝者的音容笑貌,亲友的深切怀念,照片、献词、歌烛,都化为多媒体文件,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损耗。网上祭祀让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查看详情
107950
次
建馆量: 12W+祭拜次数: 768W+
操作简单方便高效快速传播
家谱:9216个 祭拜: 768W+次
关注公众号后输入手机号或逝者名字领取纪念馆编辑完善逝者资料,上传相片视频。
复制并打开微信
点击此处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