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众的玄孙郑泰、郑浑。
郑泰,字公业,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董卓篡权,各地的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不在政”等十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相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病逝。郑泰的次子郑 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县令,因政绩显著升任济阴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 被进位密陵侯。郑 生有六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太守。
郑浑,字文公,在曹操手下为官,深得曹操的信任,被调到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亲自率百姓开坡修田,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拜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他有六个孙子:郑翳、郑豁、郑渊、郑静、郑悦、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定居在那里成了“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侯;郑简定居在京县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在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这时的四大姓是:崔、卢、郑、范。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的北方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很多人在朝为官到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南祖、中祖三支郑姓发展壮大,出现了二十二位进士、六名状元、八名驸马、九名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佰。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更加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 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六个儿子,二十六个孙子。郑长裕的五世孙中,出了七个宰相:郑询瑜、郑余庆、郑覃、郑郎、郑涯、郑从谠、郑延昌。此外,唐朝还有两位郑姓的宰相:郑畋、郑綮,尚书、侍郎、郎中、常侍、大夫、御史等朝中官员六十多人,地方官员五十多人,郑姓的人员已遍布全国。
到了宋朝,有八姓保大宋之说,就是指郑恩及其子孙后代。郑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七位,在各个朝代都有郑姓的人在朝为官和地方官。明末清初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封为王,其孙子郑克爽投降了清廷,全家被召回北京。清朝的郑板桥、民国时期的郑洞国、郑之洞、郑介民等。
建国后的郑维山任北京军区司令员,郑培民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郑万通任政协秘书长,他们都是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深受百姓的爱戴,朝廷的重视,他们都是为国家、民族效力。